摘要:随着"大语文时代"的不断崛起,语文学科越来越重要,而阅读又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因此,训练阅读能力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必须思考的课题。本文将就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思维训练进行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思维训练;
引言:不论是在实际生活运用,还是语文考试中,阅读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所以不得不关注阅读训练。阅读能力强,语文学习的各项综合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因此,如何能提高阅读思维尤为重要。然而,在现时教学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阅读模块的能力较弱,长此以往便会对阅读产生反感甚至恐惧的心态。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高年级段的思维训练呢?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就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思维训练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读为本,多阅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思维方式
新的课标中指明,应当"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情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让学生读课文是相对效地阅读方式。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强调了多读书可以让人了解文章的大意,打开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根据许多学生的心理特征,老师对学生们多鼓励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引导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文章,与文章融为一体,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阅读。对同类的不同文章进行阅读锻炼,对于掌握类似的文本大有所益,尤其在阅读考试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同类的文章阅读多了,学生也会对题型掌握相应的技巧,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答起题来更加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要给学生树立这样的概念:《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这四篇文章是同类文章,都是经典名著。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指导广大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培养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思维方式。因此,多阅读可以让学生熟能生巧,这是打开思维的第一步。
二、积极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之中提到,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应当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们积极主动思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小学生在高年级阶段是处于爱玩好动的阶段,此时的他们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讨论,让他们不断思考。那么,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的大脑保持兴奋,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呢?笔者以为向学生提问,不宜提出太难或是太偏的问题,应该循序渐进设疑,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探讨文本,加深对本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在学生阅读文本前,提出简单的问题,"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神奇故事?",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在精读文章之后,继续提出问题,"在荒岛上,鲁滨孙靠什么创造了生存的奇迹?""鲁滨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阅读文章给你什么样的启示?"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除了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疑问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思维是从提问开始的,有疑才有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质疑,对于质疑的学生积极表扬,对于质疑的问题,作为教师,也要积极反馈并回答,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阅读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提高思维训练的效果
随着现代化技术不断成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要紧随时代,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训练的兴趣。传统教学教师只是单一地对教材进行解读,教学方式单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容易感到乏味,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在教学《白鹭》一文,学生对红树林并不认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在课前收集白鹭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白鹭有初步的认识,对于理解文章大有所益。又如教学《四季之美》文本时,笔者亲自录制微视频,让孩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深入地体会到四季的变化和各个季节的美的特点。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在追求不断地创新。在小学语文课程的高年级教学中,更加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这也不得不强调阅读能力的提升。而做好思维训练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思维的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吴忠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10期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吴立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