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7/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期   作者:陈炎锋
[导读] 物理实验是初中生在掌握知识、能力发展方面方面不可缺少的部分
        摘要:物理实验是初中生在掌握知识、能力发展方面方面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发展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当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多是以演示和讲解为主,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度的优化,依据教学实际情况从理念、方式、过程等多个角度,用灵活且具有个性化的方式,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透过实验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低效性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如教师观念落后、实验器材不足、时间不充分等,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甚少,课堂上多是以观察为主,虽然他们对实验的部分很感兴趣,但长期处于被动的模式下,这种兴趣会越来越弱,思维也会越来越僵化。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转变实验教学的方式,合理开发器材,提高实验操作的简便性与趣味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优化演示实验的过程,开发学生的智力,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一、优化演示实验的过程,增强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1.传统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演示实验的本质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单方面的操作和讲解,学生只看不说,偶尔会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初中物理实验的演示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演示的方式,突破传统的演示过程,借助现代技术来增强演示实验的真实感,冲击学生的视觉,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才能让他们主动、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构建出有效的课堂互动氛围。以沪科版八年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这一实验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复杂,如物距、焦距、像的大小、倒正、虚实等,实验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深入地掌握这些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教师只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操作一遍,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难以达到实验的目的,教师可以将完整的实验过程录制成视频的形式,借助截屏、导入等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先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出实验中需要搜集哪些数据、观察哪些现象等,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和内容,认真记录得出的数据,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论证,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生活中带有凸透镜物品的工作原理。
        2.转换演示实验的主体,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以往的演示实验操作者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负责观察和思考,这样他们只能对实验的操作过程有一个抽象的了解,无法获得深入的体会。新课改中提倡上升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要优化演示实验,可转换演示的主体,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的操作,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领会实验的原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比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先设置探究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一位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并操作实验,其他学生则猜想结果,由演示实验的学生公布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由学生来完成评价和总结,教师适时渗透实验室仪器的使用规则、操作手法等内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用这样的方式来开展演示实验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观察更仔细、思考更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了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探究实验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设计有层次的实验探究任务,逐步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
        探究性实验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要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使其具备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初中生的能力水平有限且有很大的差异性,那么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兼顾到所有学生,因此在探究实验的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活动的层次性,运用逐层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还能照顾到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例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实验中,主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会正确查看电流表,了解电流表的正确接入方式。教师先提出主要问题:怎么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请学生画出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依据现有的器材进行电路组装,先观察灯泡在串联电路中的情况:断开和闭合开关时,灯泡的发光情况、灯泡壁的发热情况,之后分别将额定电压为2.5伏的小灯泡安装在一节和两节电池的电路中,再观察灯的亮度,并与之前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这两个实验汇总得出结论:电压不变,电流越大,灯越亮,产生的热越多。再引入如何表示电流大小的问题,提示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速度、密度等物理量的定义来得出电流强度的公式。最后再讲述电流表的使用方式和读表方法。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实验探究模式,让学生经历由浅到深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
        2.创设合作探究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一一解决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无法实现的一件事,可考虑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团体的形式完成探究实验,组内解决简单的问题,相互监督和帮助,规范实验操作的流程,教师只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还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探究电磁体的磁性》实验中,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主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通过与组内成员的讨论提出假想结果,依据猜想选取实验器材,设计电路图,选取实验方法,讨论实验过程,记录数据,得出结论等,这些步骤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不同的学生记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共同商讨分析并给出结论,与之前的猜想结果进行对比,教师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实验,只针对学生的结论及实验过程进行评判和指导,并进行组间的点评活动。这样不仅提供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地全面,对实验过程也能更加地熟悉,提升了他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为进行其他复杂的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实验器材的运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不能局限于教材中已有的实验过程及器材,教师应当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取材,让他们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实现课内外的结合,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限制,拓展学生的思维,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使他们有效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开发实验。比如在指导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时,可以组织学生自制实验道具,深化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学习“压强”时,教授给学生自制压力计的方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做测试压力大小的实验。通过这种自制实验道具的方式,增强了物理实验的可操作性,锻炼了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能力的提升,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有效地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以上便是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策略,当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要依靠教师依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在优化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反思和积累,寻求最适合初中生的方法,发挥出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素养,为他们进入下一级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吉清.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22).
        [2]朱杰.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的优化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孙海菊.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C].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二).: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