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对小学生未来良好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重要奠基作用。但随着新时期下多种新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出现,如何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效落实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仍然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其具体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同时也是整个数学内容的基础部分。有效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对进一步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相关数学运算知识的深入理解把握,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其数学逻辑思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积极利用当前出现的各种新教学手段对自身的数学运算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立足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和兴趣,积极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尽可能地确保每个学生对相关数学运算知识的理解吸收以及灵活应用,落实其数学思维和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其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设数学运算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参与兴趣
小学生本身的抽象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强,而数学运算律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等知识抽象性和逻辑性都比较强,并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班上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他们对相关数学运算律的理解吸收能力,适当创设一些有趣、生活化的数学运算情境,以此来达到吸引班上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探究学习数学运算知识的兴趣,最终提高数学运算教学的有效性。
以《加法结合律》这一数学运算律的教学活动为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喜欢观看的一些动画片,如:《熊出没》《蜡笔小新》等,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动画片中一些有关加法的趣味情境片段,让学生在这一趣味情境中进行加法计算,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数学加法计算的简便运算方法。通过这一具体情境的创设,充分吸引班上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内心探究学习加法结合律相关知识的兴趣,确保学生在本次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性。
二、数形结合,促进学生对相关运算律知识的吸收内化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吸收相关数学抽象理论知识,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重要手段。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相关数学运算律概念知识和具体运算方法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文字描述或数字转化为与具体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图形,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吸收数学运算律中数字和符号所代表的实际含义,确保他们数学运算律学习的高效性。
以《乘法结合律》这一教学活动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吸收“(6×4)×5=6×(5×4)=(6×5)×4”的实际含义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堆箱子的具体情境,利用每排有(6×4)个箱子,一共有5排的具体图形来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面对这堆箱子的总数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发现(6×4)×5、6×(5×4)以及(6×5)×4是相等的,并鼓励学生利用字母a、b、c来代替6、4、5这些数字,促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的实际含义,确保他们对这一知识的有效吸收。
三、重视数学运算后验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良好数学运算习惯
计算错误是小学生在数学计算和运算过程中常出现的一大问题,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进一步重视学生数学运算后进行验算这一良好习惯的培养,以此来确保学生数学计算的有效性,最终真正实现他们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这一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乘法分配律计算的案例示范活动中,如:36×(2+10)=?这一算式,可以在计算过程中故意出现一些计算错误,如:将=72+360写成=62+360,或者将72+360=332写成=322。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来检查这一计算过程是否有错误,鼓励他们将教师的错误找出来。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在计算后进行检查的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质疑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当前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小学生为未来良好生活和学习奠基的客观需要。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立足自己班上学生数学运算实际基础和兴趣,有效借助创设数学运算情境,加强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数学验算习惯等手段,充分激发学生数学运算教学参与兴趣,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把握相关数学运算知识,确保他们数学运算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军.自主复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以《运算律》单元内容为例[J].教育视界,2019(12):15-16.?
[2]霍艳.基于学习起点,建构整数的“运算律”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8(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