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梁艳

发表时间:2020/7/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5期   作者:梁艳
[导读] 新时代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教学要进一步强调生活化。
        摘要:新时代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教学要进一步强调生活化。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展现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兴趣,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增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学科,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生活、总结生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而来,与一门源于生活又运用生活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能力,提升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代入数学,将数学扩展到生活,提升教学生活化,从而降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数学实际运用能力[1]。
        一、课前预习联系生活
        要想学好数学课程,课前的有效预习必不可少。但在实际中的课前预习中,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学能力较弱,并且数学学科本身抽象性较高,涉及的数学公式等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更难以主动的进行课前预习[2]。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找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3]。
        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去寻找“克与千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作用,让学生跟着父母去一次菜市场,并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蔬菜都是如何称重的?一斤有多少克,又有多少千克?克和千克是什么关系?让学生在生活中留意这些问题,在生活中去寻找答案。这样,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堂上学生再把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这些经验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教师加以总结和引入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体验,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二、创设生活情境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能够帮助小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生状态之中,降低小学生的心理接受难度,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好奇心,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4]。生活中的常见情境本身来自于学生的日常,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降低知识的接受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的通过多种方式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多种教具、改变课桌椅的摆放方式等等,改变传统教学枯燥的课堂环境,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是在一个生活情境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不断钻研教学内容,扩充原有的知识体系,建立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鸡兔同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呈现鸡和兔在同一笼子里的视频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讨论中,学生在其他同学的提问中,发现自己思考中的一些弊端,完善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热烈的讨论课堂。教师可以用图片或是教具的方式模拟鸡兔同笼,演示学生的解题方法。在实际中教师还要不断启发学生,让学生开动脑筋,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例题生活化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是经由多为专家教师精心编写的,按照教学目标制定,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教师教学存在差异,地方的教学目标也存在差异,统一的教材很难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教学内容。数学学科注重运用,教材中涉及许多的例题,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解题能力。教材中有些题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选用和设置接近于学生日常生活的例题。
        例如,在学习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小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可以用猜数游戏,教师准备10颗小棋子,展示给学生,然后将棋子藏进手中,让学生们进行猜测,每只手中各都有几颗棋子。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游戏,一名同学藏棋子,其他一名或是多名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在猜测中只要猜中一只手的棋子数就能得知另一只手的棋子数,也可以改变棋子的总数。教师还可以丰富游戏形式,增加抢分赛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在游戏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总结游戏经验,发现游戏中的秘密,在游戏中锻炼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是知识的巩固阶段,是加强学生知识记忆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时,一方面要注意适量,另一方面要选择重点知识加强巩固,避免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知识及时和良好巩固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完“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计算自己家的房间总面积,并记录计算方法。这样课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就联系了起来,不仅能够让学生以一种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每天居住的房子,更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也培养了一种数学思维。有兴趣的学生还画出了家中占地面积的平面示意图,有些同学还进一步计算家中墙壁的总面积。学生们在其中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数学运用能力。
        五、结束语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并在生活中运用,平常的生活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的知识,把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数学与生活的最好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生活化的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保忠.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8, No.451(5):23-24.
[2]杨丹, 杨杰.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8(2):78-78.
[3]李子宣.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轻松学电脑, 2018(9):1-1.
[4]万丽娟.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J]. 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 2018(4):0287-02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