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较抽象的学科,小学数学是小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和概念较多,学生单凭教材进行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五年级的小学数学课程也具备了一定的难度和抽象化,让数学教学在生活化的背景下进行教学,是把数学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生活化背景下五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探究,并提出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使用的教学策略,以供广大数学教师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中对数学教学学科提出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诸多教学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方法是对小学数学学科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有效形式。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生活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积极意义
1.1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学生不仅是象牙塔中的一朵花,还是作为个体存在社会中的 普通一员。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不计其数。学生的学习是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因此,数学的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脱离实际的学习,而是时刻都应该与生活产生联系的过程。数学的应用是检验学生是否是遵循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组织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的数学才是完成教学目标的素质教育。
1.2完善学科认知,构建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元素比比皆是,但大部分低年龄段的学生对物体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没有形成必然的思维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存在着断层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数学思维的构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更顺利地搭建起自己的数学思维,完善数学知识结构。
2.五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2.1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灵感
五年级的小学生具有爱动手、爱思考、爱交流的性格特点。因此,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一味地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与当前的青少年的性情格格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数学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引领。
如在开展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活动时,数学教学可以通过图片展播、动画演示等方式,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具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如手机、书本(长方体),魔方、家具(正方体)等,让学生从身边的平常物体中感受到数学概念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态,对数学知识理论有了清晰的认知。再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讨两者的异同点。在平常的生活元素中培养出学生的数学灵感,激发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2.2导入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教学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爱动的年龄段,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数学的学习环境中,让轻松愉悦的互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中的平常事件进行阐释数学知识点。如在开展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多边形的面积,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这个课时的时候。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的场景,同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红领巾,展开在桌面上观察,并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开展探究式学习,小组自由讨论、交流。最后由小学推荐成员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以及计算过程。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从熟悉的日常情景中与熟悉的物件上感知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通过组织教学互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计算能力和小组的团结协助能力。
2.3注重教学的语言艺术,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与学生的对话过程的语言艺术。数学教师的教学手段往往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教师把数学教材上的 知识点一一罗列,不仅减弱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会给学生造成数学难学的假象。数学的教学活动是有技巧可用的,如数学教师在讲授新的一节课的概念时,可以借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有效转化,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点,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资源、利用接地气,有生活场景式的教学手段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从高深奥秘的数学原理的泥淖中脱离出来,让数学学习更加平易近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思考的习惯,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帮助学生打开数学学习的崭新思路,迎来学习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许海英.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9):41.
[2]刘卫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模式探析[J].家长(上旬刊),2020,(3):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