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技能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本文就如何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简单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策略研究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难以做到运用一种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老旧的方法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带领学生更好地实现数学学习。
一、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已经被抛弃,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将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的主场。这就要求教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主导者和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放弃自己的“权威者”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教师要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
例如,本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带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轴对称》章节的学习中,我会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他们都有什么特征?”,通过让学生集中进行头脑风暴,学生就会在讨论中自主学习到数学知识,在讨论中实现自己能力的提高。在学生讨论之后,我会带领学生们进行集体的总结归纳,总结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在轴对称图形中,沿对称轴将它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讨论中学生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在讨论中学会了数学知识,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
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多媒体的使用还是微课的导入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带领学生更加的积极和主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教学中更好的使用现行信息技术,带领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对数学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信息技术的正确使用可以带领学生充满兴趣的投身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教学时,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绘图。我会在画板上先随意画一个三角形,之后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学生们就能显而易见地看到三条中线相交于一个点。那么换一个三角形会有同样的现象吗?我想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且让学生自己进行绘图。最终发现,即使通过拖曳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学生也会发现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始终相交于一个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展示出浓厚的兴趣,之后我就顺利引入三角形“重心”的概念。我又带领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在等边三角形中,其内心,外心,重心,垂心都在一个点上,于是称之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对于三角形的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加方便的探索未知的世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就会对学习数学知识更加积极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引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善用问题导入方法,实现师生互动课堂
在现行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处于同等平等的地位。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引领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应该与学生做朋友,在平等的地位中教师更容易发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像是传统教学中经常会应用的问题导入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提问学生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虽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学生也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但是如果将问题导图变成双向,学生面对不懂的知识进行提问由教师进行解答就会对知识产生不同的理解。在双向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例如,本人在进行《数据的分析》教学时,利用问题导入法我会提出问题”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能够真实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吗?“,通过问题导入学生就会在之后学习的时候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在课本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就会认识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之后我会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联想提问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是指什么?是如何确定的?“,我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简单明了的理解:”如果有股票A1000股,每股价格为10元;股票B2000股,每股价格为15元;那么它们每股价格的算术平均值 为: (10 + 15) / 2 = 12.5元;而加权平均值 为:(10 * 1000 + 15 * 2000) / (1000 + 2000) = 13.33元“,通过举例学生就会理解”权“是一种数据出现的”频数“,通过”权“的加入数据分析就会更加准确,就更能反映数据的真实平均水平。通过这种互相交流和探索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探索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能得到巩固和加深,在构建师生互动课堂中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打造更高效的学习课堂。
四、实施小组合作模式,提升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自主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在小组之间还可以互相竞争,竞争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被充分激发,学生就会更加投身于教学之中,更加专心致志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带领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数学知识,互帮互助一起研究遇到的难题和疑点。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多,在交流之中学生的思想就会产生碰撞,学生就会对于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本人在进行《圆》的教学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们在讨论中有的小组会发现“相离”、“相切”、“相交”的三种基本形态,但是有的小组会进行细致划分,“圆在圆内部的相切和在外部的相切”、“圆在圆内部的相切和在外部的相离”、”相交“等等几种,在互相竞争之中和互相交流之中学生就会积极投身于讨论之中,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对自己的想法互相进行纠正和补充。我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合适的建议,最后带领全体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学生就会认识到原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是外离、相切(内切和外切)、相交、内含几种。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就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通过转变自己教学理念的理念将学生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引入新型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双向的问题询问中加深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等等,通过多种方式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同桥.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相关思考[J].才智,2020(12):
[2]王有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甘肃教育,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