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农村教育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农村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同时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已成为社会关注重点所在。本文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着重探讨了具体化的实现路径,以此推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效果的实现。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想认知不断发展成熟的重要发育期。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学习直观感受到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影响,由此在潜移默化之间积累健康的情感体验,培育完善的人格,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建立更加良好的基础。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新课改形势的不断推动下,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然是重点探究课题。首先“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以此实现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的积累和训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则是体现在通过引导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感知、体验、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由此建立更加体系化的知识学习能力。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及观念、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为个体完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这关乎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社会转型带来的环境变化容易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带来影响。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在学科教学、教育活动以及班主任管理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与渗透,对学生主体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理念,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推动历史学科教学的纵深向发展。
二、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关注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并不是短期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教育,而是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进行的综合素养培育。这便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秉持人本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运用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手段,由此带来更加有效的课堂效果。因此,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及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孔子曾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首先教师自身拥有高尚人格和良好师德,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带来优秀的榜样作用,通过优雅文明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感受到更加高雅的情感审美理念;其次教师自身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材施教,实现历史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加契合的渗透,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潜移默化接收更加积极的价值观导向,推动学生完善人格和稳定心理状态的形成;另外教师还需要重视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以更加包容和信任的态度鼓励学生的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健康的班级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学习,这也能为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立足教材内容,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初中历史课程涵盖了极为丰富的人类发展历史知识,同样这也能成为资源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农村中学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及辅导资料等,充分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通过史论结合、情境构建、古今联系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历史人物及事件直观感受到情感价值体验,以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心理。例如在初中历史课本中,详实记载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争历史,林则徐不惧列强虎门销烟,左宗棠年事已高西征新疆,邓世昌撞击日舰英勇牺牲,红军漫漫长征路。这些丰富的史实资料都能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充足素材,教师可以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前和平稳定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务必要珍惜。通过不断挖掘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能够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让学生主体在潜移默化之间增强自身的知识理解和情感体验,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水平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历史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图片、表格等要素,教师都可将其作为文字内容的补充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关注,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三)运用多样化手段,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能力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差异化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手段,很难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综合素养培育,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因材施教,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例如会有部分学生认为初中历史涵盖的知识极为繁杂,较难记忆,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脉络。教师可以结合当下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历史方面的影视剧作品,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对相关联的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梳理。例如有学生对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较为感兴趣,那么教师则可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相关史实的收集、梳理和总结,由此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即使身处不利境况,也不能轻易放弃和退缩,而是需要坚强意志作后盾,科学方法作指导,通过坚持不懈地抗争和努力,进而实现最终的胜利。
结束语:
在新课标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已成为当前学科教学的重点所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组成,这已成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育人工程,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正是在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写照。历史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发挥好历史学科的知识教育作用,协同推动学生主体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覃波.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中外交流, 2019, 000(003):149.
[2]刘岱.初中历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J].魅力中国, 2019(13).
[3]郭春兰.初中历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J].教书育人, 2019, 669(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