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水电项目作为国家基础建设,其是我国各类民生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等必须严格遵守技术基准,保证工程项目本身可发挥出应有的职能。然而,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水利水电项目工程量大、专业性广等特点,加大施工技术产生问题的几率,严重降低整体工程质量,阻缓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为此,项目施工中,应采取正确、规范的施工技术,并从多个角度对技术的实施性、应用性进行探讨,保证每一项技术在对应的建筑环节中可发挥出本质价值,为整体工程建设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水利水电;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1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要求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的施工,在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以便了解到地质水文条件,并掌握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情况。当大型施工机械进场时,应先疏通道路,加固桥梁和承载能力差的道路。山区施工时,应查明岩层、地质、地下水等情况,避免土方施工滑坡事故。基础施工前应分析周围的河流情况、电线情况、马路情况、种植用地情况。在土方开挖时应清除障碍物,进行基坑围护后才能施工,防止边坡坍塌。测量放线前施工单位应对控制点进行校核,校核后应加以保护,防止被人为损坏,确保水准基准点、定位控制线等的准确性。水利基础施工要格外重视培养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的录用门槛,确保水利水电基础工程的顺利、安全及高效施工。
2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
水利水电工程体系中,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贯穿于整体施工工序,由于技术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现场作业中影响因素也将呈现出一定的泛性。第一,基体沉降因素。水利水电工程中部分建筑设施体积大、重量大,如水工建筑物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多变,在建筑结构自身重力的条件下,将使基础设施出现下沉现象,间接加大建筑物与地基结构之间的内应力,如建筑物沉降超出预设基准时,建筑结构将面临着形变问题。第二,稳定性因素。任何一个工程建设中,基坑挖建是项目开展的前期工作,但在实际工程选址中,技术部门不仅应考虑到地质环境问题,还应结合经济产出效益,正确界定施工区域,此阶段,在资金体系的约束下,令工程本身承受着不可抗性的因素。如工程项目中的地质条件恶劣,将加大基坑支护的施工难度,降低地基的抗滑性、稳定性,后期工程运行中产生的震动力、内应力等,将间接破坏工程的抗剪力,降低项目的生命周期。第三,地基漏渗因素。水利水电工程如建设在岩层、陡坡区域时,尽管在基础施工过程中,支护工作满足作业需求,但在地质自然化变迁下,仍可能不均匀沉降缝等问题,在地质积水渗透下,地基施工区域面临着基坑渗水问题,降低水工结构的稳定性。
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3.1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应用
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水利工程中主要用于基础加固施工,有着较低成本、较为多样功能、较为灵活工艺以及效果显著等优势。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利用锚固技术可以对不稳定的山体以及土体等进行加固,排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确保施工项目各个环节的稳定性,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和质量。在实际施工阶段,为了保障锚固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施工人员应当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以及水文环境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勘察,确保制定的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为日后进行其他环节的施工奠定基础。
3.2水利水电基础工程的地基沉降防治技术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时,应高度重视地基沉降防治,运用关键技术做好地基沉降的防治。掌握水利水电工程静压注浆技术工作原理和特点,必然会为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的安全高效助力。高压注浆技术能有效加固土体、冲填施工混凝土缝隙。
运用高压旋喷进行地基加固时,先利用钻机引孔至设计深度后,将喷具下至设计深度,通过高压水切割造槽,控制压缩气保护水射流射程,经过切割、搅拌、升扬置换等作用,利用水泥浆液充填槽孔,形成水泥土固结体。压力高达50MPa,能有效加固土体、混凝土中施工缝。
3.3预应力管桩技术
应用预应力管桩技术能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环节的整体质量。在应用该技术的过程中,要确保对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具有科学的认知,确保对两者间不同的功能具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具体的施工操作。在应用预应力管桩技术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时,主要具有以下几种方法,即锤击法、静压法、振动法以及射水法,其中静压法与锤击法的应用频率较高,应用效果最为显著。
3.4软土处理技术
挖出置换法:该方法主要是对工程某区域内的软土进行全部挖出,再填充无侵蚀性、无压缩性的材料,如灰土材料。重锤夯实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履带式的起重机将重锤吊至合适的高度,再将其落下,在重锤的重力下实现夯实土层的目标。排水固结法: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人工的方式实现排除基础表层或基础内部积水的目标,并且在自重和外部荷载的作用下达到加速基础内部积水的快速排出。
3.5粉喷桩施工技术
粉喷桩是采用粉体固化剂在地基深层进行混合搅拌,经由固化剂的反应作用,提升地基整体强度,以排除掉地基中具有饱和软粘土特性的土质,粉喷桩其也被称之为固土桩。在整体施工前期,需对待施工区域进行清洁处理,保证地基土质层面的整洁性、光滑性满足施工基准。在桩体定位中,技术人员必须到现场进行确定,确保放线测量工作的精准性,并应严格遵守图纸文件的设定需求,降低误差产生的几率,同时,施工人员应在桩体上标注基准高位置,以简便后续下桩工序。此外,现场下桩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将桩体的垂直度误差维系在1.7%之内,以避免桩体倾斜造成部分区域搅拌不均匀,影响整体结构稳定性。材料、工程水电等必要类设施必须严格遵守参数基准,且电力系统应保证供电的持续性,确保整体工程建设的连贯性。
3.6墩身裂缝防治技术
墩身裂缝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分层浇筑并埋两层冷却水管的方式进行,通过降低原材料温度和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方式,达到对墩身裂缝防治的目标。当混凝土浇筑温度低于30℃时则无须采取降温措施。当混凝土内部温差超过25℃时则要采取降温,一种方式是利用冷却水进行降温,但是要将冷却水的进水温度和混凝土的最高温差控制在30℃之内。另一种方式是对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进行保温处理,在混凝土降温的过程中使用保温棚,而不是在升温的环节使用保温措施。或者是当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将土工布覆盖到模板的表面进行保温,待脱模后再覆盖土工布或塑料薄膜实现保温目标,同时将保温时间控制在15d以上,混凝土的降温速度控制在2.5℃/d以内。另外,重视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合理降低水泥的实际用量,通过控制水化热现象,延长外加剂的实际凝结时间,实现降低混凝土结构最高温度的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整体安全性与稳定性。为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中,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现状与具体特点,选择最佳施工技术进行规范的施工操作,并加强对整体施工环节的监督与管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施工效果,从而为水利水电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施工技术[J].中文信息,2017(3):301.
[2]马东.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47):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