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站到这三尺讲台任教以来,在这任教期间本人有很多听、评课的机会,因此也有机会了解到了本镇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有相当一大部分的中、老年教师都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那二者有何区别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教教材”:实则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象,面向全班一刀切;程序: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分离,学服从教,以教为中心;方法: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需,为外力而学。正如:我在2010年10月我到一个村完小听课,那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4000×2,列竖式计算为
.png)
这样老师才认为是简便算法,才认为是对的,而当学生这样列时:
教者就认为不是简便算法,是不对的,直接给学生打了个“×”。那么教者认为不对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教材里没有像学生的这种列法。而我觉得教者的这种教法其实就是一种“教教材”的做法,我们的教材就那么薄,她不可能把每一种列法都展示出来的,不能全以教材为依据的,听听我们的学生是什么说的:学生认为第 ①种算法的算理为:求4000个2是多少;第 ②种算法的算理为:求400个20是多少;第 ③种算法的算理为:求40个200是多少;第 ④种算法的算理为:求4个2000是多少。很显然学生的说法很有科学根据的嘛,为什么否定他们的答案呢?反正我是很赞赏这样的学生的,多聪明呀,见解也很到位啊!
再有就是上学期四年级的段考试卷出了这么一道题:3点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成( )度角。有大部分学生填90,评卷老师给分了,但是有些学生填270,评卷老师就不给分了,理由是:平时练习册、教材上的参考答案与本次段考的参考答案都没有270度这个答案,所以只有填90度才能得分,否则都不给分,我觉得这又是一个教教材的典范呀!
新课程教学观“用教材教”是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有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中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是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而且还是一种智慧。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就是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要透视教材,读懂教材。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记的过程。一堂课,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时,很多学生会对教材中的内容提出种种的质疑或看法。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师应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忽略过程方法教育的倾向,不能照搬照套教材内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
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当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望着教师时,如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老师的形象、威信在学生的心目中会大打折扣。如老师给了他们满意的答复,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才有劲头去发现新的问题。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非常娴熟地驾驭教材,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吃得饱,就要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透视教材,把握好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纵向和横向知识的联系,丰富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然而“教材观”与“用教材教”最明显的区别还是在于:“教教材”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过多的分析、讲解、灌输,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 “用教材教”是十分重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实现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 知 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
?? “教教材”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用教材教”才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
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材料,
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之后所延伸的。
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是指超越教材,不受教材的限制,教材只是教学的一根“红线”,我们应围绕这根红线采集各种教学素材,而不是死抓这这跟“红线”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