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市场竞争不断加大,工程机械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满足工程建设等。我国将工业机械的研究重点集中与智能信息化方面,在技术上与国外差距悬殊。为了全面掌握高端技术,促进工程机械领域发展,必须深入分析和探讨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发展,以此推动我国工业机械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智能信息化;机械工程
引言
长期以来工程机械多依赖于动力、传动和执行机构,机场工作也需要通过人工完成。此种模式下的工作效率比较低,且测量结果不准确,还会加大操控难度。在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工程机械可以有效结合该类先进技术,以此改善工程机械的设计、操作与工作效率。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机械中,可以提升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减少人工操作量,进一步提升物性参数的精确度。所以分析和研究工程机械智能化与信息化能够有效推动工程机械领域发展,同时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1智能信息化机械中应用意义
智能信息化机械中应用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产业生产,与传统机械电子生产相比,减少操作的危险性,如凿岩机在应用前需要对复杂的山体或者是图纸进行检查,并将数据进行绘制,以此来确定开采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严峻且复杂的恶劣环境,很多数据测量难度较高,且人员会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威胁,为此将其替换成智能化机械产品,在面临类似的机械电子工程产品生产时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自动调整,从而降低并减缓人员工作强度和难度,确保了机械工程运行效率和精准性。
2工程机械技术智能信息化发展趋势
在当前发展环境下,我国机械智能信息化水平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比较大,因此机械工程市场多被欧美等国家垄断。我国技术发展水平还无法实现自主化制造,只能够初步实现设备自主维护。导致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速度比较慢,且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不足。在开展工程机械研发时,仍然采用国外设备,核心技术与高端研发人才都集中于国外。当前我国工程领域的主要任务在于加工制造,相应影响了工程技术的发展。所以必须注重自主研发,掌握核心科技,以此促进工程机械的自主研发,并且能够独立设计相关产品。同时国内研发人员还应当加大工程机械的控制力度,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发展战略。通过当前发展能够看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然而部分设备还需要依赖国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随着国内外技术发展速度的提升,人力成本也相应增加,工程机械行业必须寻求转型发展道路。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加,对于机械行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数字化,自动化以及柔性化生产将成为智能化制造的标准,可以全面提升工程机械行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
3智能信息化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
3.1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结合了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人工化智能模拟和控制机械电子工程的操作流程,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操作的工作。智能控制系统主要是模拟大脑思维模式,自主搜集工作信息,可以有效控制机械电子工程的实践工作。机械电子工程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可以降低人工操作水平,建立高水平的生产作业里路程,可以智能控制不同的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机械电子工程科学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可以使控制方式进一步优化,降低机械设备应用的风险,高校开展机械电子工程的生产作业,要想严格控制机械电子工程的生产环节,需要高效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充分发挥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优势。
3.2工程机械远程监测控制技术的应用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可以使用本系统对由摊铺机、压路机、自卸汽车和拌和设备等组成的机群进行合理调度。其工作过程为:作业机群中各设备通过传感器检测到各参数后通过GSM/GPS发送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获得这些参数信息和位置信息后进行分析判断,确定机械运行状况和位置信息,如果某一设备位置不在允许距离之内,监控中心即发出调度命令,机械设备收到调度信息后,机手即对机械位置或运行状况作出调整,提高协同作业能力,使设备在最大限度得到充分运用,提高机械化施工的组织水平和机械效率。
3.3数字制造领域
数字制造是制造学科与信息学科交叉的产物,是制造技术现代化最重要的体现。现在数字制造已成为信息化制造的代名词,已经广泛深入到机械系统和制造过程中。熊有伦、尹周平等针对发动机类零件设计制造中的难题,提出了基于可视锥的几何推理新方法、复杂曲面轮廓误差的统一判别理论、基于线几何理论的直纹面类型判别与参数重构、复合形夹持理论及定性定量分析等数字制造基础理论,建立了集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和设计加工于一体的系统技术平台,应用于缸盖、进排气管道、叶片类复杂曲面零件快速产品开发,在汽车、国防等行业得到成功推广。周祖德等提出的数控系统开放式体系结构理论、激光加工中基于法矢的五轴联动插补及误差补偿技术、曲轴磨削控制模型及自动测量方法等,应用于华中数控系统、激光加工成套设备、数控曲轴磨床成套系统;提出了数字制造的概念内涵、体系结构和技术架构,创办了颇具特色的《数字制造科学》杂志。提出基于数字光纤光栅传感的重大机械装备实时动态监测与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港口、冶金、国防等重大机械装备。丁汉、朱向阳等将距离函数和伪距离函数理论应用于力旋量和运动旋量空间的定性与定量几何推理,建立了夹具和夹持机构的封闭性、稳定性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最优接触点构形规划的增量算法,这是国际上迄今为止唯一的通用算法,可以应用于任意三维物体、任意接触点数的夹持规划。提出了满足定量指标约束的全部夹持构型计算方法。开发了38套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广泛应用于焊接、装配、码垛和机械加工等行业。
结束语
尽管我国工程机械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速度比较快,然而仍存在多数问题,特别表现在信息化技术与尖端智能技术等方面。在未来发展中,我国还应当不断提升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由于工程机械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多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微电子控制技术。上述技术的研发多集中于发达国家,我国在该类高端技术研发方面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所以必须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注重人才培养,以此发展高端核心技术。因此,工程机械的未来发展必须朝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此提升工程机械的发展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柏林.工程机械技术现状与智能化信息化趋势[J].中国金属通报,2019(6):204~205.
[2]李小刚.浅析智能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控制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9(6):119~120.
[3]杨铭.基于智能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J].冶金管理,2019(05):106-107.
[4]任琦.农机一体化背景下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运用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4):156.
[5]陈博涛.浅谈机械电子工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6):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