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距离长、相邻高低差、两框架桥同时顶进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20/7/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9卷2月第5期   作者:刘玉香
[导读] 在城市道路建设飞速发展,新建道路与既有国铁相交的情况越来越多
        【摘   要】
        在城市道路建设飞速发展,新建道路与既有国铁相交的情况越来越多,受地形条件限制。道路穿越国铁时,采用平交道口形式,此种方法虽然造价低、速度快、安全风险小,但后期运行道路与国铁交叉,相互干扰情况严重;道路采用上跨高架桥跨越国铁形式,由上跨式桥梁衍生出的转体法、悬臂浇筑法及预制梁架设法也不占少数,此类方法,占地范围较大,工期长,对外界环境干扰大,施工安全风险较高。多采用顶进式框架桥施工不乏成功案例,既能保证国铁的安全运营,又能实现道路通过国铁。
        本文对相邻两座框架桥同时顶进施工技术研究,两座框架桥需要以顶进施工技术下穿铁路,建筑高度不一致,且距离较近,需同时顶进的情况下,铁路线路加固距离较长。为解决上述技术瓶颈限制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铁路安全运营的前提下,保证两座框架桥顺利顶进就位。 
【 关键词 】
        框架桥顶进  线路加固  路基加固 
1、基本情况
        本文以XX市XX区某城市主干道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道路与1#铁路相交,并新建铁路顶进框架桥一座;道路北侧需配套建设分洪渠一条,与1#铁路相交,新建铁路顶进框架桥一座;两座框架桥均为普通钢筋混凝土联体结构。
        1.1、道路下穿铁路四孔框架桥基本情况
        框架桥结构形式为9m-15m-15m-9m四孔框架桥。与1#铁路交角为75°14′,箱体结构锐角为75°14′框架箱体投影总面积为1105㎡。框架桥前端刃角长度为4.3m,尾墙长度3.3m,尾墙端悬臂板长度为2m。箱体顶板厚0.95m,底板厚1.0m,边墙、中墙厚度均为1.0m。箱体净高的确定考虑道路使用高度4.5m、确定结构净高为5.8m,箱体总高为7.75m。机动车道使用净空为4.5m。框架桥工作坑设置于怀联线东侧,框架桥最大顶力为9326.7t,顶程为32.07m,自东向西顶进。框架桥各项参数如表1所示:框架桥各项参数如表1所示,框架桥结构平、立面图如图1,图2所示:
表1道路下穿四孔框架桥各项参数表

       
       
       
       
       
       
       
       
       
       
       






图1 框架桥结构平面图

       
       
       
       
       
        1.2、分洪渠下穿铁路双孔框架桥基本情况
        框架桥结构形式为12.5m-12.5m双孔框架桥。与1#铁路交角为75°14′,箱体结构锐角设为75°14′。
框架桥前端刃角长度为4.3m。箱体顶板厚0.8m,底板厚0.9m,边墙、中墙厚度均为0.9m,结构净高为8.97m,箱体总高度为10.67m,框架箱体投影总面积为576m2。框架桥沿铁路方向总长为28.65m,沿分洪渠中心方向(轴线)总长为21.023m,框架箱体投影总面积为576m2。框架桥工作坑设置在1#东侧,由东向西顶进施工。框架桥最大顶力为5611.8t,顶程为37.08m。框架桥各项参数如表1所示,框架桥平面及立面如图3,图4所示,两座框架桥相对位置关系建图5。
表2 分洪渠双孔框架桥各项参数表





















图4 框架桥结构立面图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四框架桥基底均位于②-2粉砂层,无地下水,地基基本承载力σ=120kpa。双孔框架桥基底均位于粉砂层,无地下水,地基基本承载力σ=180kpa。见图6。
图6  两座框架桥所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3、工程重点及难点分析
        3.1、两座框架桥距离较近,两桥体侧墙距离为6.3m,且两框架桥同时顶进,同时进行线路加固,线路加固距离较长,在桥体顶进期间保证桥上怀联线安全稳定运行是本工程的重点、难点。
        3.2、施工难度较大,涉及铁路营业线安全隐患大,对工料机调配及合理的安排工期有着很高的要求,管理组织要求较高。
        3.3、控制路基沉降是本工程重点之一,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加强对地基施工的控制。
         3.4、两座框架桥同时顶进施工,顶进过程中的精度控制及相互配合为工程重点、难点。
4、框架桥顶进主要施工技术措施
        4.1、关于顶进后背制作的改进措施
        框架桥工作坑开挖对既有国道半幅封闭,另外半幅采取交通导行措施的施工方案。
        施工场地狭小,后背填土长度及高度不够,在场地受限制的情况下,采取了以下施工措施,以增加后背的刚度及稳定性:
        4.1.1、在确保铁路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将框架桥及后背梁位置往前移动,缩短后背梁与三角顶块间的垂直距离最大程度增加后背填土的距离。
        4.1.2、增加后背梁截面尺寸,主要增加其宽度及滑板以下深度。
        4.1.3、原设计每个框架桥后背梁两块独立结构,两块后背梁中间增设钢筋混凝土连接梁,连接梁截面尺寸与配筋与后背梁相同。
       

       
       
       
       
        图7:框架桥施工平面布置图
       
       
       
       
       
       
       
       
       
       
       
       
       

        4.2、路基加固技术措施
        路基注浆加固分为顶进前路基注浆加固和顶进后路基注浆加固
        4.2.1、顶进前注浆加固
        四孔框架桥桥体正面及南侧10m,北侧至双孔框架桥边缘深度为铁路路肩以下2m至底板底面;双孔框架桥桥体正面及北侧10m,深度为铁路路肩以下2m至底板底面。
       
       

       
       
       
       
        图8 顶进前路基注浆加固示意图
       
       
       
       
       
       
       

       
        4.2.2、顶进后注浆加固
        四孔框架桥桥体南侧10m,深度为铁路路肩以下2m至底板面;双孔框架桥桥体北侧10m,深度为铁路路肩以下2m至底板面。
        图9 顶进后路基注浆加固示意图
       
       
         

         
         
         

       
       
       
       
        4.2.3、路基注浆加固技术
        (1)、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配合比按水泥:水玻璃=1:1
        (2)、主要技术参数:注浆管直径42mm(t=4mm),单孔浆液扩散半径06-1.0m,注浆压力0.3Mpa,靠近路基面的第一排注浆管注浆压力在1.0Mpa,并适当减少浆液的注入率。
        (3)、注浆顺序为先周边,后中间,并间隔钻孔注浆。
        (4)、每根注浆孔终压达到0.6-1.0Mpa,并持续15分钟,进浆量很少或不进浆时可结束本孔注浆。
        (5)、注浆过程中实时观测铁路路基及铁路线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注浆参数,防止铁路线隆起危机行车安全。
        (6)、注浆管的角度为15°至75°之间,注浆管长均9m,孔距0.8-1.5m。
        (7)、注浆结束后,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达到框架桥基地承载力110kpa。
图10 注浆工艺流程图
       
 











        4.2.4、箱涵就位后双孔框架桥北侧10m范围及四孔框架桥南侧10m范围采用注浆管注浆,过渡段采用100cm厚浆砌片石砌筑。
         图11  路桥过渡段浆砌片石平面图
         
         
         
         
         
         
         
         

        4.2.5、过渡段路基加固示意图
        框架桥顶进就位后,两桥体边墙之间路基未发生塌方,采取路基注浆施工,就位框架桥桥面往下2m,然后整个路基过渡段浇筑C15混凝土,过渡段底面满铺HRB400Φ20螺纹钢筋网,间距15*15cm。
图12 过渡段路基加固示意图
         
         
         
         
         
         
         
         
        4.3、顶进施工技术措施
        4.3.1、本工程桥体由东向西顶进,由于两框架桥就位后边墙距离仅为6.3m,需同时顶进就位。双孔框架桥底板与四孔框架桥底板高差为2.92m,顶程相差5.01m,遵循先深后浅的施工原则,双孔框架桥吃土顶进进尺10m后,四孔框架桥开始吃土顶进,顶进过程中,两框架桥前悬臂板水平垂直距离相差5.01m。两框架桥交替顶进施工,直至顶进就位,过程中两座框架桥严禁同时顶进。
        4.3.2、考虑到四孔框架桥三角顶块长度较长,且顶镐数量相对较少,故将该框架桥顶镐分设两侧布置,沿中线两侧预留出土通道的位置,省去了搭设中平台的工序,北侧边孔处,中墙与三角顶块见的距离足够满足车辆的同行要求,也不用设置中平台,故该框架桥只需南侧设置中平台,该措施较大程度上节约了顶进出土的时间,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箱涵顶进的施工时间。
图13 顶镐布置示意图
       
       
       
       
       
       
       
       
       
       
       
       
       
       
        4.3.3、顶进设备配置及相关参数
        (1)、双孔框架桥顶程为37.08m,设计最大顶力5611.8t。设置2个三角块,每个长11.95m,共放置500t顶镐20台。三角块北侧放置9台,南侧放置11台。
        (2)、四孔框架桥顶程为32.07m,设计最大顶力9326.7t。设置2个三角块,每个长24.5m,共放置500t顶镐32台。三角块北侧放置15台,南侧放置17台。
        (3)、双孔框架桥后背厚度1.8m,连梁厚度1.1m,四孔后背梁厚度1.5m,连梁厚度1.1m,顶镐型号为长度为1.86m的大顶镐。
图14  框架桥顶进现场照片






        4.3.4、观测平台的设置
    施工区域内,铁路路基为高路基,铁路东侧为既有国道,西侧为既有河道,观测点选择较为困难,不能通视。将观测点设置与抗移桩冠梁之上,方法为在抗横移桩冠梁上方制作一个钢筋砼观测平台,观测平台与冠梁砼一起浇筑。
        4.4铁路线路加固技术
        4.4.1、主要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应力放散—线路防爬锁定—穿木枕—安装扣轨—穿横梁—安装纵梁—箱体顶进—卸石碴—拆横梁—拆纵梁—整修线路—恢复正常行车。
        4.4.2、相关技术要求
        (1)、线路加固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对线路进行应力放散及施工地段前后300米防爬锁定。
        (2)、线路加固前就三桩体系进行优化,确保支撑桩铺设在合理的受力位置上,让横梁能搭设在硬支点上。
        (5)、配合顶进期间,加强线路方向、高低、轨距、水平及各部螺栓的检查,利用顶进前方抗横移桩及倒链牵拉等方式防止线路发生横移,发现线路有横移迹象时,立即停止顶进采用倒链牵拉恢复。
        (6)、施工期间要加强线路检查整修,实行趟检制,每2小时全面记录一次,每天全面整修,每次提速前要加强线路整修。
图15  铁路线路加固图
 

5、主要成果及总结
        5.1、两座框架桥需要同时以顶进施工技术下穿铁路,建筑高度不一致,且距离较近,铁路线路加固距离较长,对此特殊案例背景下的箱涵顶进项目施工技术进行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技术及管理措施,保证了设计和施工方案的顺利实施,也确保了既有铁路的安全运行。
        5.2、通过对顶进后背的改进,克服了施工场地狭小,后背填土长度及高度不够等不利条件,且确保了框架桥顺利顶进就位。
        5.3、对既有铁路路基采用两次注浆加固,桥路过渡段片石砌筑,保证了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安全性,减少了既有铁路的沉降。
        5.4、通过对两座框架桥顶进设备及参数的精准计算,顶进施工方案的详细优化,既节约了工期,同时确保了铁路安全运行,社会和经济效益也同样明显。
        5.5、通过对铁路加固方案的详细优化,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控制,使铁路加固与箱涵顶进在施工过程中得以协调穿插进行,确保了铁路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 10092-2017)
        [2]《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2-2008).
        [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4]江正荣,建筑施工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2版,2007年7月.
        [5]《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
        [6]《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TB 100023-2005),
        [7]《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
        [8]《城镇地道桥顶进施工及验收规程》(CJ 74-1999)
        [9]《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
        [10]《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1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1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