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涌现出来。对于教师而言,不单单只是在教学课堂上传授书本知识,更多的是积极引导不同学习状态的同学解决相应的学习问题,实现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数学往往被学生看作一门枯燥、乏味而且难度很大的学科,因此很多学生往往认为数学是无趣的,对学科本身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如何改变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态度成为了初中数学教师首要的难题。本文围绕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以及如何转化做了相对应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成因 转化对策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性格相对于活泼,有着自己灵敏的思考方式,初中数学这门有意思、有一定难度的学科恰好需要灵敏的思维来攻破它。但是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总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本身对这门学科没有太大的兴趣,教师也没有及时的去引导学生改变情绪。正是因为这种情绪的出现,大量的数学学困生逐渐增多。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与策略,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一、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气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是否拥有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所在。在老式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总认为自己本身是课堂的“主人”和“灵魂”,是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领头羊”。于是把课堂氛围营造的极其严肃,如同“法院”一样,老师则扮演着不苟言笑的“法官”角色。严肃、紧张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产生消极的抵触心理,使学生自身也产生极强的压迫感,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不快乐的。慢慢的就会不感兴趣,从而形成数学学困生的出现。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的课堂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领导者。把教师与学生放在同一水平线,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这一章节时,可以把课堂完全的交给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做手工,把自己见过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用手工的方式做出来,展示给其他同学,并介绍。这样做手工的方式学习立体图形,比老师直接展示图片或者黑板上画图要有趣的多。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二、结合学习能力,开展分层次教学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现象越来越明显,每一位学生都处于不同的学习状态,如拥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知识储备等等,各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状态和情况,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展开分层次有目的式的教学模式。
只有针对性的开展分层次教学,才能保证不同情况的学困生都能得到相应解决学习困难的方法,才会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保证学生学习进度相统一的前提下,按照学习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布置不同难度的课后小练笔、课后作业以及课后知识点温习等等。例如教师可以从课后作业开始入手,对于新知识掌握薄弱的学困生,可以多布置基础练习题。基础题慢慢的练会了,学生的自信就有了,有了自信也就有了兴趣和前进的动力,再去给学生逐渐布置加大难度的练习题。而对于掌握新知识较好的同学,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布置强化训练题,从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才能保证学困生也能够得到相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组织小组合作,实现课堂生生互助
数学是一门有趣儿的学科,它的有趣在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与解决问题。面对很多又有难度又有趣儿的数学难题,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互帮互帮,互相努力,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更能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会带给许多学生意想不到的好处。现在的教师也普遍的认可开展提倡合作的教学模式,分组同样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思考当中去,丰富更多的数学解题思路和知识,但同样分组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来科学的进行分组合作。
为了确保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好,教师必须进行科学、精细的分组。这就需要教师在分组之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查。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方式、自身的性格特点等等。每一个小组都要有一位学习能力强且优秀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能够带领组员思考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也能够辅导帮助其他学习有困难的组员。同时每一个小组也要拥有一位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困生组员,这样的小组自身就能够形成一种互补的形式,从而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效率。同样教师要给每一位组员分配符合学生自身能力的职务,这样所有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让每位学生都有事情去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小组里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四、结束语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灵魂,学生们则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也是教师自身宝贵的财富。教师和学生实际上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互相进步、互相影响的两个密不可分的群体。学困生的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学困生,而是在漫长的学习道路中,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找到这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积极的去引导学生突破困难,逐渐走出学习数学道路中的迷雾。
参考文献:
[1]林海军.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7(1):98-98.
[2]李萍.初中数学“优生”与“学困生”教学策略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殷清辉.初中数学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及其提高对策研究[J].大观周刊,2013(10):218-218.
[4]李振莉.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未来英才,2014(3):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