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文化,创新农村初中思政课形式

发表时间:2020/7/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5期   作者:卓锦强
[导读] 农村初中教育中的思政课是十分重要的课程
        摘要:农村初中教育中的思政课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这门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乡土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一种文化,它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对于有关乡土文化的初中思政课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要将乡土文化与课堂的教育融合起来,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思政课实用性的深刻理解,通过了解乡土文化,又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字:乡土文化;农村初中;思政课形式
        我国农村初中学生的人数在全国的初中学生中占很大的比例。而农村的教育相对城市教育效果还不是很好,这个问题一直被中国教育所重视。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进行教学时,要想学生多介绍一些乡土文化,通过对乡土文化的讲授,使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层面,实现对农村初中思政课形式的创新。本文将指出乡土文化与初中思政课相融合的必要性,并从几方面论述其结合方法。
1.乡土文化与初中思政课内容融合的必要性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素养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持续发展。故在初中教育中,绝不能忽视乡土文化的作用。当前由于我国信息和网络的发展,一部分西方的文化慢慢流入了我国社会和生活,对于年纪不大的初中生来说,往往会受到新事物的吸引,导致这些学生开始不重视乡土文化,而初中教育应以育人为根本。
将乡土文化与初中的思政课相结合,这是对初中教育课堂模式的一次创新,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发生改变,使学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我国教育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乡土文化还能够使课堂上枯燥的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通过增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知识。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来看,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乡土文化与初中思政课的结合方法
2.1举例名人名事
在初中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名事,让学生将他们作为榜样,从那些名人身上学习其优点,使学生跟着他们的脚步,学习到更多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形成优良的品德。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导致学生对除课本外的知识几乎一概不懂,了解的名人名事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十分有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屈原的人物故事,向学生传达屈原的爱国、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使学生受到这种品格的影响。长期在这种良好品格的熏陶下,便能够达到育人的效果。
2.2挖掘乡土资源
现今的思政课和过去的思政课相对比,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形式,往往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践调查、现场学习等活动。教师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新颖,不让知识局限在教材上,而是要拓展更多的知识,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进步。教师应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中总结经验,形成优良品格。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对城市来讲,资源十分不充足,城镇中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教师方便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讲解。而农村却不具备这些资源,如果带领学生去城镇,这样是得不偿失的,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能得到提升。因此,农村学校的教育只能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利用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来实施教育。例如,若学校当地有一些名山,学校就可以提出登山活动,通过对名山相关的知识讲解和一些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因此,对于乡土资源的利用是很有必要的。
2.3树立规则意识
乡规和民约的本质是在一个地区的人根据地区的风俗习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人们进行管理,是乡村居民智慧的一种体现。教师使学生学习这些规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地区的乡土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英国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培根说过:“如果有一个有良好 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出好的社会公民。”故乡土文化对学校的思想教育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使学生学习并理解当地的人文规则。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做调查,调查并统计相关的乡规民约,研究这些规则对居民的影响,使抽象的规则意识具体化。
结束语:
        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农村是乡土文化传播的起始点,所以在农村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合理的解决了农村资源不足的问题。只有将乡土文化和课堂知识相结合,才可以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从根本上研究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使优良的品格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锷.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思政课融合教育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34):74.
[2] 苏艳环.乡土文化资源在思政课堂上的价值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3):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