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实效性弱化的原因及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5期   作者:周铁军
[导读]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摘要: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多数高中学校对德育教学缺乏重视,基于此,相关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探究德育实效性弱化的具体原因,然后以此为基础,综合探究高中德育教学策略,分别从教学方式,教师专业素质和德育环境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高中德育;实效性;策略研究
        引言:
        在高中阶段进行德育教学时,提升教学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够确保科学保障学生道德素质,推进现代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为了进一步明确在高中德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性,特此展开本次研究,
        一、德育实效弱化原因
        首先,德育内容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教育部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德育具体是指包括心理素质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的综合教育,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德育工作难度较高。其次,施教主体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是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主体,如果不能确保三方积极配合,则会在一定程度内形成德育分离现场,对其德育效果造成很大程度的不利影响。最后德育课题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一般情况下,德育教学具体是指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同学生对教学方式具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同教育模式,会使其教学效果无法得到科学保障。
        二、高中德育教学策略
        (一)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教育人员在具体进行德育教学时,需要对传统说教方式进行科学改变,高度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确保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生活,明确德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具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感受德育课程的教学价值,实现核心价值的有效行程,对学生情感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1]。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实现学生完美人格的有效行程。除此之外,通过情感体验,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德育课程的美,引导学生学会审委对教材文本中的相关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实现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行程。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在具体进行德育教学时,教师是其相关工作开展的主要力量,基于此,学校需要教育人员的培养加强重视,对教师创新思维和德育热情进行有效激发。在具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进行教师选聘制度的科学完善,在选聘教师,需要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单位有效配合,同时还需要对其师德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道德修养进行严格考察,以此为基础,才能对教师队伍进行合理优化。其次,需要进行之后培训制度的科学构建,高中学校需要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有效联合,进行教师培训制度的科学构建,实现教师道德修养的进一步提升,教育部门需要对教师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尤其需要进行德育专题讲座,实现教师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最后需要对其教师考评制度进行科学完善,学校在具体进行教学评价,需要确保其多元化,对教师师德考核加强重视。除此之外,再具体进行教学考评时,还需要合理优化评价方式,组织教育人员,学校领导,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同时,基于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奖励或惩戒,确保在教师绩效,晋升中,师德考核占据一定的比例,进而确保教师能够自觉提升个人道德素养。
        (三)合理优化德育环境
        在高中德育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德育文化环境创建,学校需要和学生,家长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政府监管,政府部门需要宏观调控社会环境,为了进一步保障学生健康发展,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强化网络信息管理,避免网络设备出现不良信息。同时还需要对其纸质媒体进行合理净化,严格管理报刊书籍,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还需要充分发挥支持者和主导者作用,为高中阶段德育教育的有效落实创造良好的条件[2]。其次,需要强化家长监督,在具体进行德育教学,家长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校需要合理构建家校合作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实时沟通,确保家长能够进一步明确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自身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学校需要强化德育建设,高中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学校需要基于相关文件和学生发展规律科学构建良好学习环境,合理优化评价机制,进行独特文化环境的合理构建,确保全面优化德育环境。最后学校需要进行德育基地的科学构建,高中学校需要全面整合相关资源,进行德育实践基地的科学构建,进行德育阵地的合理丰富电器组织教育人员和学生进行参观和学习。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进行德育教学时,通过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合理优化德育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德育效果,确保对学生进行更为高效的道德教育,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有效推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使其更高程度的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雪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研究[J].教书育人,2019,668(10):37.
[2] 郑叶群.关于开展高中生德育工作创新策略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