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长的管理素养和才能是十分很需要的,因为校长是学校最高管理才者和领导者,其认识水平、业务素质、管理才干和经营动作能力,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一个优秀校长能能在学校管理中有一定学术研究,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并能够带领团队较好地开展教育工作的领导,并能够开创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
校长 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素质
一个优秀校长应该具备在学校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从工作实践经验中探索出科学化、规范化较为系统的管理理论,是理论和实践的完善结合,能在学校管理中有一定学术研究,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并能够带领团队较好地开展教育工作的领导。本人担任校长时间并不是很长,只是在工作实践当中有一些自己粗浅的见解和想法想与大家共勉。
一、提高个人管理能力和团队的管理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也就是说合格的中小学校长不只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应有深厚的教育理论思想,要不断向思想型校长转变,这就要求校长必须善于读书,在开展专业素质阅读和反思学校实践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坚持读书学习,换脑充电,以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来引领学校改革和发展。如果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不能从“文山会海”、“检查验收”等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纵使整天忙忙碌碌也不可能有所建树。
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身为一校之长,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者,没有自己成熟的教育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没有一支能够理解和实施这一理念的领导队伍,这个学校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就会在教育的海洋中漫无目的的飘荡,就谈不上办学水平,科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也就不会有什么特色。所以,领导班子成员能否善于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管理水平是学校是否能够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二、要在学校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
笔者认为学校的管理主要体现着两层关系,一层是领导对教师的管理,另一层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学校的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常就是我们提倡的人性化管理,简单的说就是把人当“人”看待,这个观念的上“人”是相对于“机器”而言的,因此,我们学校在对教师的管理中,要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各种措施,营造教育氛围,改善校园设施,都必须集中大多数人的意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民主的方式获得高度的集中,取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才能获得最大程度上的落实,如在每年制定和细化教职工绩效考评方案的过程中,如何让大多数人能够接受和通过实施方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只有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其中,通过多次民主讨论,使得学校管理工作与教师个人利益关系获得较好的平衡,才能在方案实施后,不会产生较多的矛盾冲突,达到保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便利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领导管理教师的风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管理风格,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发现,教风好则学风好,教风差则学风邪,教风和学风整体上体现了学校的校风。教师队伍管理是学校保持良好校风的关键所在,学校要本着尊重、平等、关心的原则来管理教师队伍。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评价标准、舆论引导等具体措施和方法来加强教师间合作、团结、责任意识,增强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促使良好教风的形成。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管理学生,会受到学校管理的影响,我们通常都告诫教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很难,如果领导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教师队伍,坚持长期去做,教师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一管理理念和方法,并会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去,用尊重、平等、民主、关爱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营造和谐文明的育人氛围,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
三、要有求真务实的管理风格
学校管理的对象涉及人、财、物、事、信息资源等诸多方面,但对教师的管理最为重要,管理者仅靠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去管理教师,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新形势下,对教师的管理要将重心放在管理策略和管理艺术上。有一种提法,说“管的最少的校长才是最好的校长”,我们一直提倡“高层次决策,低重心远行”。作家王蒙曾说“一个事无巨细都操心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所作为,一个热衷于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所以校长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应腾出身来,挤出时间,抓大事要事,做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和思想家,把握好学校教育航船大舵。成功的校长就是管好几个人,而不是所有人,就是抓好关键而不是做所有的事,应是查落实而不是事事必问。只有抓好纲,才能张好目。
四、要有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
教育事业本来就是一个服务性行业,提供优质服务本身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服务于人民群众,学校领导服务于教师,教师服务于学生。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管理者往往以领导者自居,高高在上,缺乏服务意识,在这样管理下的教师,同样也缺乏为学生服务意识,相反更多地看到的是学生经常服务于老师,这种不平等的意识,就不会产生无私奉献的服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的提高,不是靠检查逼出来的,而是靠师生教学的互动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只有关注教师工作生活,把管理的精力放在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上,注重培养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增强情感上的交流,倡导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并能善于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才能让学校的教育理念做到潜移默化、情理交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领导和管理。
当然,从一般的校长到合格的校长,再发展成为优秀的专家型的校长,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长期漫长的修炼过程,但是要引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需要广大校长能够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努力提高理论和道德修养,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为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
2、【教育管理学】,陈孝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