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计实训课程属于会计专业能力提升的主干课程,是专业课中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是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和必要的补充,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中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校会计专业在各个学期都会开设一至两门专业实训课,但要使实训课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反思的问题。本文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分析,对该课程在具体教学实施中进行探究和思考,希望可以为中职会计实训课实践教学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
会计实训是为了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培养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是验证熟悉掌握会计方法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同样也是检验会计核算知识是否掌握的最佳方式。通过开设实训课程,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各项技能,并灵活运用这些技能,也是对学生会计水平的考验和提升。本人从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多年,担任过多门实训课的教学,也听过不少老师上实训课,深刻的认识在实训课程中要坚持做到“三要四不要”:
一、三要
(一)要认真备好课,及时“对症下药”。
教师在实训课上课前的备课不仅仅是要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做好PPT,而是要认真地思考、模拟在实训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明确实训的任务,掌握实训的方法,完成实训的内容,并且通过完成实训的哪些具体任务,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过程中,先要考虑设置选择哪一种类型企业,企业有的是小规模纳税人,有的是一般纳税人,选择不同的纳税人,就需要认真地去思考。因为在不同企业实训的会计核算方法、账务处理、业务内容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把不同企业实训内容的知识要点列示出来,把这些知识涉及的每一个要点设计到每一节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去,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恰当的嵌入到课堂的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实训内容时,都能完成总体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从而起到知识融合,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分析好学生。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情况下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二年级高考分班后,剩下来的学生群体与原始班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基本上学生都属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强的状况,这给实训课程带来很大的难度。教师们经常说“课程没法上,学生不理不睬,说什么也不听,听什么也不懂,做什么也不会”等等。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但并不代表没有办法改变,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只要教师积极去思考、去研究、去了解,真真正正做到“因材施教”,就一定会改变。对于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基础较差,那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知识点、任务,鼓励学生去完成,甚至可以先开放有答案的练习模式让学生去练习,通过这种有答案的练习来增强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觉得只要努努力任务也是可以完成的,从而增强自信。教师还需要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去帮助、激励学生先动起手来,再激发学生好胜心和兴趣,从而能让学生主动完成之后实训课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变换方式方法,时而增加难度时而降低要求,从而延长学习兴趣和树立长远学习目标。
(三)要充分掌握实训内容的方法步骤和出错要点,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实训内容难度不大,但出错率却非常高。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实训的步骤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要充分利用软件的计分功能,利用学生急切想知道成绩的心理。例如,先通过练习模式,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题型内容,通过练习加强学习积极性,在练习中学生可以随时知道自己实训内容是否正确,知道自己的错误点在哪里。学生会觉得自己都可以完成,而且可以做得很好,因此会容易得意和粗心大意,认为自己已完全掌握实训内容,从而懈怠下来。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开启考试模式,针对于同一个企业的实训内容,让学生重新再做一遍,并及时提出要求,对于已经练习过一次的内容,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要最少应达到80分以上。这个过程学生会觉得题目很简单,会非常有信心,做起来比较轻松,积极心性也高。但实际上,学生存在很多粗心大意、不细致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知识点、出错点及时刷新统计成绩,学生会发现分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学生很疑惑,觉得自己都会了,都做对了,为什么会这么低的分呢?从而就会很好奇、很不满足,想知道自己在哪里出现错误。
老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好胜心,通过公布知识点的扣分情况,让学生了解、看到自己原本会做的题却并没有做对,而且成绩相当不好,学会觉得自己很不应该。老师也提出成绩不好是不应该的,学生会非常认同、后悔、很服气。老师再要求,希望学生在课后继续修改和完成实训作业,同时通过手工实训来弥补自己技能的不足,找出问题。这样就把实训课内容充分转化到课后,学生通过自己找到问题,想办法改正,能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职业素养以及遇到困难不退缩的职业精神。
二、四不要
有了三要,还要注意四不要,不要做的事情也是十分重要,值得引起重视的,四不要具体包括:
(一)不要完全依赖软件。
有教师认为有实训的软件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其实不然,教师最不能够做的就是完全依赖于实训软件,而把自己放在旁边指导学生软件操作的位置,这是完全错误的。实训的软件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是实训软件的强大功能,但不是被软件利用,自己完全没有设计、思考和判断。部分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就是打开软件,然后就让学生对着软件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际模拟操作,有不会的再进行个别指导。这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被动的学习。如此使用软件,不但对实训的教学,没有任何帮助,还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有了实训软件其实更需要精心的去设计每一节课的实训内容,设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充分利用软件功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每节课实训要点和难点。实训过程是通过模拟企业会计业务,帮助学生融通专业技能,熟悉处理业务的流程,巩固已学会计知识,如果完全依赖软件,是无法达不到这个目标的。
(二)不要完全依赖教师。
教师应是课堂的引领者、引导者,不能作为实训主体,如果只是把每一步实训内容都告诉学生,老师一直在上面不停地指导,不停的讲述,学生在下面按老师讲的一步一步进行操作,这样的实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去想,实训内容应该怎样去完成。步骤不明、内容不清,只是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把每一个实训内容都按老师的指挥在软件上完成。结果是学生对实训内容一无所知,什么也没有学会。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实训的主体,老师是实训的引领者。首先,上课的前几分钟,老师必须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实训内容,同时提出实训任务的要求,让学生在实训学案上记录下来;其次,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完成此次实训内容所需要的方式方法以及实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时表现情况去进行引导。整个过程学生才是实训主体,不能是老师忙得团团转,学生无所事事或者是像木偶一样听从老师的各种指挥,事实上完全没有掌握实训的内容。
(三)不要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
课前做的教学设计与实训过程中发生的情况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就需要老师不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完成实训内容。实训的过程,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教师要针对与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应对和引导。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动手去完成课程的实训内容。例如在出纳实训课中,讲解实训理论内容学生是不爱听,也比较枯燥,他们比较愿意动手进行操作。但在操作过程中又有很多不会或出错,从而导致实训内容不能够顺利完成。这就要求老师在每一节课上,一定要让学生记录实训内容的理论要点和出错点,通过笔记记录下来,然后在一步一步的去完成任务。当遇到问题和错误的时候可以通过先翻看自己的记录,按所记录的要点一步一步的自己去找寻答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培养学生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老师的事情。
(四)不要轻易回答学生问题。
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主要会遇到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学生会遇到不会做的题,学生会马上问老师,想让老师告诉答案。另一类是学生出错了,不知道错在哪里,也会急着问老师,想赶快改过来。但在此时,老师千万不要轻易去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很快就要去企业实习,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人会告诉学生是对是错。走向社会,学生就必须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如果在实训中,学生一遇到问题就马上告诉他,那走向社会后就会自觉形成等待别人告诉答案的习惯,现实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实训课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自我检查错误、自我寻找答案、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坚持做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正面回答学生,可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只有他们自己找到解决办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有用的、有价值的。
会计实训课程是为了巩固、应用《会计学》的理论知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等账务处理,特别是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等企业会计事项进行核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实训课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会计政策的理解水平,从而也缩短了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的“适应期”。由于实训课程的重要性,所以在课程上教师还需要深入研究,认真实践,总结提炼,真正把实训课程落到实处,提高实训课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