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海无涯”,而教与学更是相依相伴,永无终结。在情境生成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 激发出新的学习需求,产生新的探索方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辨能力。
关键词:情境 合作
从古至今,课堂教学的情境生成是各国教育学家非常重视的一个课题,就像布卢姆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情境教学是政治课堂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所带来的视听和感官的刺激,是语言所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对情境教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精心研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情境,从而拉近学生与政治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学习政治、理解政治和应用政治,提升政治学科素养,让学生拥有思辨的思维方式,真正使得政治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和激情。经过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引导学生由“厌学”到“乐学”。
一、促进学生体验,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每年的三月份都会迎来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两大盛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去年的“两会”期间正值我们学习政治常识的相关内容,我要求学生每晚都收看《新闻联播》,“两会”成为热播内容。我记下有关看点在第二天的授课过程中便以事实为情境,用书上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政治现象。如我问:“两会与在这之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有什么关系?”、“李克强总理要向大会做报告,说明了什么?”、“全国人大与政治协商会议基本上同时召开,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在大会上我们看到身穿不同民族服饰的代表,反映了什么?”、“修改宪法在大会闭会期间进行不可以吗?”、“为什么两会倍受国内外瞩目?”等一系列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政治学科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谈政治不只应属于党政领导的事,从而激发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爱国热情,更激发了他们熟悉教材理论的迫切性,从中能够学以致用,获得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也会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高中生的使命感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决不要把你们的学习看成是任务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为了你自己的欢乐和今后你们工作所属社会的利益去学习。”
经过实践证明,这样创设情境对于课堂、学生都有很好的效好。第一,思路清晰,加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事件情境之间联系密切,所以知识点的呈现便会水到渠成,容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第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为事件是连续的、发展的,所以能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推动学生探索,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反对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他认为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矛盾”。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些俗语足以说明课堂的导入是多么的重要。导入得好,则如一剂亢奋药会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情感,反之则如一剂安眠药,不讲则已,一讲便进入催眠状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在备课充分的基础上,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学生的所好,巧妙地设置情境,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高中经济常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时,恰逢周五,我是这样导入的:假如“中国好歌声”栏目组到我校进行海选,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节目,那你会买什么前去助兴呢?同学们纷纷回答“荧光棒”、“鲜花”、“小彩旗”等等。而我们现在能在当地市场上买到这些商品吗?如果不能怎么办?学生又纷纷回答“可以让商家提前订购,生产者根据需要马上生产”;“可以用类似商品替代,能达到目的有啥用啥”。同学们你一言他一语积极参与,激情高涨,此时进行设问:大家知道这里蕴含着什么经济学道理吗?假如将来你成了一个生产者或经营者,能抓住这里的巨大商机吗?这样的导入,学生容易理解,会使学生体会到政治学科的实用美,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激励学生主动探求本课要学内容。
三、拓展学生思维,创设故事情境
例如,在学习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优胜劣汰作用时,我设置一个故事情境:在国企改革中必然会出现职工下岗问题。时值中年的李某夫妇所在企业因经营不善最终破产,面对下岗二人一愁莫展,上有要赡养的老人,下有要供上学的孩子,而自己年龄上又不占优势。面对严峻的现实,你认为他们应走出困境实现再就业?指出你的合理建议。同学们进行一番思考后便纷纷谈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夫妇二人要转变观念,用自己在原企业的特长可以到其他小的非国有企业去谋职”;“男的可以学开车跑运输,女的卖票或帮忙,现在国家下大力度整治超载,搞运输应有市场潜力”;也有的说:“他们可以到农村承租大片土地进行规模养鸡、规模种田,也来个规模化经营,”另一个学生连忙补充道:“别忘了瞄准市场,科学养殖,要进行市场化经营”,又一个同学接着说:“提起养殖,我认为还应学学计算机,也来个电脑配料;多看相关书籍了解动物习性,听说奶牛如果定时听一些适合的音乐,它会产更多更好的奶,也体现‘人文关怀’”;也有的同学说:“一开始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可从最简单的做起,放下架子一切从头开始”;还有的说:“除了自身努力外,当地政府部门还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创造条件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正可谓内外因相结合”……就这样,同学们谈得有声有色,有条有理,把我们所学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以及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与现实结合了起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深入到课堂、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做到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创设问题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问题设置没有注意到由浅入深;有的问题设置太过于指向教材,忽略了学生的自由发挥,等等。
“学海无涯”,而教与学更是相依相伴,永无终结。在情境生成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 激发出新的学习需求,产生新的探索方向。在此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学习体验更加深刻,既满足了 学生的求知心,也使教师的劳动更具价值,师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相长,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