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往,学生一旦在进行需要转换思维来解题时便会遇到较大困难,影响成绩,而现今即便再多近百的分数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教育成果是否优秀。在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更重视学生思维逻辑的提升,故而,如何通过不同的数学思维进行学习,并能实际应用于生活,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本文通过分析如何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开发,在教学中引入听、说、做、看、想等多角度教学启发,拓展学生思维,用不同的维度来进行解题。
关键词:独立思考;自学;思维能力;
一.从自学中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是帮助学生进行独立解题、独立思考很好的一种途径,
(1)自动发现新知识点,在听课过程中有的放矢,对于已掌握的知识点巩固、校验,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重点学习,并鼓励能以自己的想法与老师进行讨论。
(2)养成独立解题思考习惯,提高信心。面对一道全新的习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尝试,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过程,无论对错,对学生都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手段,做错了可以复盘错误原因增强理解,做对了则大大的提升学生在面对难题、新题时的信心,遇事不慌才能更加平常心的去解决困境。
(3)培养自学习惯,对任何知识都可以尝试自我学习。同时,开始懂得如何更好的分配和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合理规划好时间后,会更高效率的完成固定课业内容。这样便有了更多充裕的时间可以涉猎更多内容,同时,汲取更多的学习内容也有助于拓展解题能力和思维广度。比如,在自学小学图形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抽象的形状理解不充分,不能快速掌握每个形状的特点,每个形状之间的区别等等。一个很好地方式便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制作各种形状,仔细观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思考,开动脑筋更形象的让学生理解各个形状的特点,并可以训练学生尝试着用语言对其特点进行描述,描述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一个归纳、总结、描述的过程,在描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提及形状的特点等等,这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初阶段,老师可抛出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正方形?有什么特征?长方形和梯形各有几条边?能不能找出长方形的长、宽?等等的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自行在教科书中寻找答案进行自学。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练习如结合日常生活对问题进行扩展引导,比如找到身边平行四边形的物体,有些东西为什么要设计成长方形?等等。借此用更形象、更熟悉的生活物品来更好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同时来锻炼学生对图形特点的掌握能力,更好的发现图形之间的区别,也加强了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功能,提高记忆点,让知识更加牢固的记在学生脑中。待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学,掌握了一定自学技巧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和难点、疑问点罗列出来,进行汇总,并在课上进行收集提问,并对问题和疑问其进行统一而细致的讲解,在学生充分思考后再进行教学和说明,这样极大的提高听课效率。
二.课上练习,提升学生的听说与解题思维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对小学生在数学解题时的思维方面进行不断的训练,并通过教学、提问、考试等方式进行不断打磨提高。
1.心算能力在大量的小学数学计算题的解答过程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能力,这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解决难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智慧和经验,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的心算能力进行锻炼,同时,带领学生在教学计算过程中的一些简单运算可以要求学生采用心算的方式,这对于提高听课效果,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听讲过程的专注度,另一方面,不断的练习也会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锻炼运算速度。
2.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有效的思考,并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通过回答的内容,老师可以迅速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思路等,同时也能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效果。例如,在求梯形面积的教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给出已经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再画出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并强调告知学生这是由两个面积完全相等的梯形组合成的,此时再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对形状进行分析、并对面积进行计算练习,给足学生思考时间后可单独选择一两位学生进行解答。待提问结束后教师开始是引导和解析:对于这个图形,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大家很快就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已知是又两个面积完全相等的梯形组合而成,则学生很快就能想到这个面积的1/2就能得到单一一个梯形的面积。由此引导学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原理。通过形象的逐步引导和解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图形之间的联系,并巧妙的利用其关系进行简单图形组合或拆解,通过举一反三,更加形象的理解公式的由来。同时,对于一些难题,可以先请回答正确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计算过程来讲解自己的思路,并带领同学们一起进行逐步的讨论思考,并在讨论过程中加以必要的引导、问题的补充和错误的校正,不断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对比海量做题,如何先找到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会使解题效果更加事半功倍。
3.在解题中,不断的引导学生摸索规律,找出捷径。如:2×400=800,3×3100=9300,4×4000=16000,这种位数较多的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第一位数字之外,后面的数字全部都是0 。找到这个规律后,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出面对此类题目只需对前面数字进行运算,后面的0都直接写在答案上的规律。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的训练学生观察规律、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增加计算技巧,培养先找简便算法的意识,为未来更高效的计算奠定基础。
三.在数学习题中,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量的习题训练是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优异成绩的常见手段,同时针对典型题型进行多形式的训练,达到都能正确掌握。而新的教学方法则更加侧重于练习不同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归类,并针对各类题型来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而非使用大量的同类练习题让学生全部做训练。通过带领学生对题目类型,形态,模式进行归纳和中介,锻炼学生举一反三,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结语
小学生数学教育中的思维逻辑作为学习训练中的一种必要能力是可以通过各种练习不断提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与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踊跃的就训练题目大胆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予以足够的引导和鼓励,逐步建立学生的参与兴趣、胆量、以及信心。同时,在一个同学说完一种思路后,鼓励其他同学看能否找出更多的解题思路,借以拓宽学生思维层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关注度。并且在讨论结束后带领同学进行分析和提炼,看是否能找到一个最简便、最高效、更清晰的解题方法,求同存异,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韩久红.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学周刊(18).
[2]李长山.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有效策略[J]. 中国农村教育, 288(02):65.
[3]许秀梅.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3).
[4]杨先荣.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探究[J]. 中华少年, 2019(10).
[5]杨凤, 王伟.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 好家长, 2018(96):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