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课堂中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潜心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力争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经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组织的实施活动。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是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当前,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微”,这种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了语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一、渗透一个理念,确定一个尺度,把握一定分寸
教师要钻研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以及课后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如:《画杨桃》一课,该教什么,学些什么呢?根据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依据课文特点:讲了图画课上,学生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通过这件事,老师启发“我们”明白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可以使人终生受用的道理。这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自学生字词,积累好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那些地方使你受到了启发?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人物的语言、神态及思想情感研读课文,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分析,前两条目标侧重于知识和能力,是通过自读课文,研读课文,谈论交流等过程和方法弄明白的。最后一个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尺度”。当然,不同年段,不同体裁,重点也有所不同,“尺度”也就不同。
二、潜心钻研教材,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不能只限于读读、背背、抄抄。要打破框框,放手让学生自己从多种角度去把握,捕捉自己的直觉,在直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能尝试多少是多少,不求一样,但求一试。这样,学生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长此以往,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我们还应当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以读为中心,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过程中应当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要在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我觉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话。布贝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对话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造就,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相遇。对话不是复制,不是在现,而是创建与重构,是思维火花的碰撞,这样才有智慧灵光的闪现。
学生与学生对话,鼓励质疑,孕育智慧。学起于思,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做到书声琅琅,又要做到能够静思默想,只有深入的揣摩文本的内容,才能大胆质疑,有问题意识。语文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对话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课堂上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能对话,才有相互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流。
在教学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引导者”,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激发他们去思考,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例: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当学生读到最后三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读了最后三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吗?”此时,通过熟读课文,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1: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
生2:我注意到结尾用了两个幸福,小女孩死得那么惨,为什么还用“幸福”?
此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探究,他们真正明白了作家安徒生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读书质疑,引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学生的阅读思维一次次地启动,激活拓展学生的主动性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呼吸和搏击,学生在对话中逐渐“转知为识”,“化识为智”,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真理,从而守护人的精神家园,学生会得到激发和唤醒,得到了碰撞和培育。
三、课外延伸,让读写同步进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更应注重文本内部各训练项目之间的链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感悟是读的任务,为表达运用服务。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同时,学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
1.我学到了什么?
2.在学习过程中,我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3.从本文中学到的哪些写作知识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低学段的读写结合,应着重指导学生写一句四要素完整的话,重视句子教学,为以后的段篇打好基础。中年级作文是由段向篇的爬坡阶段,读写结合应抓住片段训练。一般句和句构成段落时,总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组合的。高学段的读写结合训练,在继续进行片段练习的同时,更侧重于文章的篇章结构教学。
比如:《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文中说智慧的女儿引领三个青年去寻找幸福,十年后他们又在小井旁边相遇,回顾他们十年的经历时,只是说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了好处,因此感到幸福。但是,他们是怎样在外边历尽艰辛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又是怎样用自己的所学,用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的?文章里没有具体的写,这就留下了一个“空白”。而恰恰是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老师借助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出来,从而起到获得知识上的融会贯通和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认真落实课改理念,以课改教学为主渠道,多方设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为提高阅读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满足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朝气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毛草.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234+236.
[2]达宝莲.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甘肃教育,2019(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