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智慧导学”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7/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5期   作者:高文军
[导读] 小学数学学科智慧导学:旨在把小学数学课堂构建为一个“思维场”。
        小学数学学科智慧导学:旨在把小学数学课堂构建为一个“思维场”。智慧导学是建立在师生对教与学的规律之把握基础之上的, 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特点, 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形成与思维发展的课堂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对课堂信息准确及时地洞察以及灵活机智处理的课堂导学。 从学生角度来衡量, 数学智慧导学就是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导学案”进行充满情趣的自主学习、充满智慧的合作探究以及充满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数学学习。从教师角度来衡量,教师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数学思维活动的启迪者。智慧导学,突出一个“导”字, 课堂上, 教师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而学生通过质疑问难环节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问题,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能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一、小学数学学科智慧导学的三个支点和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学科智慧导学的三个支点为:“微课”导学、“目标”导学、“问题”导学。这三个支点互相支撑,分别对应着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数学课前、课中、课后智慧导学这一时间轴上的三个重要阶段。
(一)“智慧导学”的设计原则。
一是师生共同发展原则。导学模式设计目标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即目标设计不仅 要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还要促进学生 发展性目标(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地情感体验、正 确的价值观培养)的形成;之二是要促进教师的专 业发展,即通过导学设计的课堂评价环节设计促进 教师对自身的教学问题诊断、反思、修正,改进导学 思路、优化导学策略、调整导学设计方案。二是策略 设计“导学”性,是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 习规律,通过以“导”为主线,把课程标准定位、学习 重难点释义、问题探究、学习指导、预习与梳理、探究与合作、知识归纳与结构图解、巩固与提升、学习 资源与链接等要素合理地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导学与研学相统一原则。导学设计中,“导学”是整个模式的起点,“研学”的质量直接影响 整个模式的进程和结果。“研学”包括“师研”与“生 学”,“师研”先于“生学”。“生学”是在“师研”基础上产生的导案指导下开展的,而编写导案的过程本身 就是对课堂教学预设的过程。编写导案前教师不仅 要深入理解教材、重组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 路,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 设到,这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二)“智慧导学”设计的特点。
        智慧导学设计是对传统教学设计重心在“教学”走向“导学”的转变,即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与悟的“导”。追求的不是结果的满足,而是在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 探寻知识形成的过程,发掘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点, 指导学生完善自我知识体系、能力系统、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建构。
        有效的导学模式设计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一是导学模式设计过程的逻辑起点放在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分析上,即将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 作为导学设计过程的起始和开端,学习者需要的分 析是导学模式设计的一系列环节(如导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导学策略、教学媒体的 选择和确定、导学评价的制定)的前提,这些环节中的每一个都离不开学习主体学习需要的分析。
        二是智慧导学模式设计过程策略是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整合学习内容、厘清学习流程、设计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还知道“学得如何”。
        三是智慧导学模式设计的内容是在充分预设学生学情的条件下,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学习内容。因此,导学模式设计的内容包括情景设置、问题探究、主题活动、知识整理和巩固练习。导学模式设计的内容有利于教师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学会”到“我会学”的重大改变。
        (三)“智慧导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智慧导学”的设计包括五方面:导学目标的设计、导学内容的设计、教学主体行为的设计、导学策略的设计和导学评价的设计。
        (1)导学目标的设计是指依课程标准,用简练、具体的语言对教师的导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明确的、具体的表达,让学习主体清楚每节课要探索的内容、主攻的方向以及预判学生产生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的变化。


        (2)导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学习内容划分、学习内容选择、学习内容整合、学习内容呈现、导学问题设计教学主体行为包括教师主导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主导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构成导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师的主导行为是指教师确定学习方向、任务、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有效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教师的主导活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对教学主体行为的设计是导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4)导学策略的设计包括导学方法设计和教学媒体设计。导学方法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引导学生优选活动方法和设计学法指导。方法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5)学习评价的设计是对“导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进行一种检测和评估,对阶段的或最终的教学结果是否已达到预期目标作出反馈。它是整个导学设计工作的调控环节,是导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这一环节,导学设计工作将得到不断反馈、矫正而更趋完善。
        二、“智慧导学”载体----“微课”的实践研究
        1.微课的界定
        微课的本质特征:从目标上看,微课以促 “学”为目的;从内容上看,微课围绕教学的核心内 容(知识重难点、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教学环节等) 而开展;从形式上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约5~10 分钟左右)、教学内容少、资源类型丰富、网络空间占用的特点;从制作过程来看,网络与信息技术是微课形成的硬件支持。
        2.基于微课的智慧导学模式特征
        基于微课的“智慧导学”学习模式是在现代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载体,以教师的导学来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方式。
        (1)视频自学,突破传统课堂时空界限。微视频具有便携式特征,学生在课前可通过移 动客户端、互联网等预先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 学习空间的选择。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 度,把知识传递内容移至课外,从而节省教师课堂 讲授时间,增加课堂讨论时间,是探索如何实现有 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有益尝试。
        (2)先学后导,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基于微课的导学模式设计研究 ,微课导学可以实现“先教后学”向“先学后导”的转变。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课前在线上观看微课视频,并自主安排观看视频的速度和进程。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学习成果,互动讨论 交流,教师根据学习情况精讲和点拨解惑,提升学习的质量。课后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先学后导”的教学结构的转变,体现学生个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过程的自觉参与,提高了课堂 上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的频度和效度。
         3.基于微课的智慧导学内容设计
        基于微课的导学设计的主要包括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课堂导学活动设计与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三个部分。
        (1)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包括任务目标分析、微课设计、视频导学三个组成部分。学习任务分析是导学活动的起点,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结合教材内容目标设计导学目标,考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微课,制定导学过程的总体规划。微课是导学开展的辅助工具。教师精选讲点(案例、例题、现象等)设计微课,结合习题、辅助理解材料等形成学习资源包实时发布,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建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流程设计主要包括观看微课、自学检测、疑难问题反馈三个基本环节。
        (2)课堂导学活动设计:课堂导学是学生继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在课堂上开展的成果展示、研讨与知识运用的过程,承载着学生知识理解与深化的重要任务。基于微课的课堂导学活动设计建立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疑难反馈基础上,一般包括微课导读、成果展示、合作探究、总结评价四个主要部分。首先,师生对微课内容进行简要回顾,明确相关概念,建立话语共识,导入新课。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课学习成果展示,反馈疑难问题,检测学习成果。再次,教师结合反馈情况和课前导学规划设置相关探究问题(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交流,解决疑难,引导探究,实现知识运用。最后,教师结合讨论情况与导学目标进行知识点拨与思维提升,落实教学内容。
        (3)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课后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反思与深化的过程。一般包括习题测评、深化拓展、研究指引三个环节。学生课后学习包括复习、整理和巩固。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提示学生对课前与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整理学习过程笔记,记录与合作讨论相关的材料,形成对学习要点的脉络梳理、归纳和总结,形成整体认识后,通过习题测试及时检验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开放性作业,如小论文、时评小文章、微型课题研究等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中的兴趣点和疑惑点组建研究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式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适时提供研究指引(课题选题方向、研究方法指导、研究过程跟进等),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及时提供辅助和支持,实现班级教学向个别化辅导的转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