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教师党支部一向都是党的基层组织细胞,其在引导与教育基层党员群众等方面具有最直观且深刻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从自身组织力的提升入手,不断增强高校党支部组织力的建设,充分凸显教师党支部所具备的政治功能,及时完善管理制度,持续优化组织设置,最终实现高校党支部党建与业务工作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高校党支部;组织力建设;提升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着明确表示:注重强化建设基层党组织,将提升党支部组织力作为重大突破口,注重政治功能的显现,将建设基层党组织当做是传扬党主张、落实党决策、管理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助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这是新时代下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定位、新标准,同时也给高校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指出一条明路。对于高校来说,教师队伍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组成,是高校内代表党的最基本单位,是能够贯彻落实我党教育政策的具体载体,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服务教学科研、建设美好校园的基层组织。新时代背景下注重强化高校党支部建设,对其建设基础进行夯实,促进党支部组织力的持续提升,是高效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举措,对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高校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一)党支部政治功能“弱化”
基层党组织发挥党领导力的重要载体就是党支部。现阶段,有些高校在建设基层党组织时不断将党的政治领导削弱,进行基层党建时从未将政治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导致愈发凸显出削弱问题,党支部并未真正彰显出政治引领的主体性。还有些高校党支部存在重科教、轻党建、政治原则不坚定、政治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有些高校党支部组织存在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如生活不规范、不严肃等,还有党支部用教研会取代民主生活会,对于我党相关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不坚决、不到位,甚至持有敷衍了事的态度,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愈发涣散,并不能发挥团结联系教师的作用性,种种因素导致党支部组织力提升面临困难重重[2]。
(二)党支部队伍建设“软化”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人物就是高校教师,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员培训的中坚力量就是教师党员,由此可见,教师党支部队伍的建设质量会对高校能否实现长足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现阶段,在高校教师工作性质、教育改革发展、市场经济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针对教师党员的管理与再教育存在缺失,导致很多教师党员失去坚定信仰与理念,不断弱化身份认同感,不愿将过多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党支部组织生活中;除此以外,绝大部分党支部组织成员都是兼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工龄短、资历较浅的青年教师党员,党务能力不足且缺少话语权和号召力,很难在支部工作中形成合力,导致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削弱,党支部组织“死气沉沉”,队伍建设持续软化。
(三)党支部制度建设“虚化”
高校党支部建设的核心就是建设健全制度,从而确保高校党组织能够切实发挥其作用。然而,大部分高校目前却出现了制度建设落后、执行力不足、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问题。党支部职责模糊,定位偏离实际,工作考评机制缺少科学性,还有高校党支部书记参与重大研讨会议的相关制度存在缺失,导致其难以及时掌握本单位相关教研工作。正是因为党支部制度建设存在漏洞,所以导致党员管理松懈且无力。“三课一会”制度存有漏洞,并未按时召开;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急需得到健全完善,种种因素导致基层战斗堡垒难以切实发挥其作用效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
二、新时代高校党支部组织力提升路径
(一)“强化”党支部政治建设
首先,重视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进行具体工作时,坚持在思想建设的指导下,对支部党员头脑进行武装,不断强调教师党员要牢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逐步引导教师党员勇于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
其次,重视强化教师党员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政治性、战斗性,以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为支部建设核心。定期组织教师党员参与政治学习,要求其于日常教研工作明确党员身份、树立先进标杆、彰显先锋形象,力争成为先进表率,树立高度职责感、使命感、事业感。
最后,在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的基础上促进组织力的有效提升。不断强化建设高校教师党支部,以建设高素质组织领导人队伍为突破口,培养“领头羊”,以好的带头人带领好班子、组建强组织。在相关工作中有效激发党支部书记和支委的工作自主性、积极性,促使党支部活动多元化发展,全面彰显基层党支部生命力、执行力。
(二)“硬化”骨干队伍建设
形成党建与业务发展相结合的观念,着力从管理干部、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支部书记。建立“双带头人”标准的党支部书记团队,实现党建和业务工作的同频共鸣。充分尊重党员和群众的意见,选拔具有优秀政治素养、较强人际交往能力、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为党员骨干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持续强化业务能力培训与职业发展,增加有关党务培训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党员骨干队伍的专业能力,培养一批熟悉党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强,作风扎实的党员骨干[4]。
(三)“实化”党支部制度建设
高校党支部身为基础的政治组织,应重视增强其政治功能,从始至终都要将政治建设放在开展支部工作的首要地位,通过政治建设不断强化党支部组织建设,确保切实发挥其政治效能。对支部组织生活进行持续规范和严肃,彰显其政治性,对党员的党性意识进行强化,从根本上对党员的政治素养进行提升。支部组织力建设的精髓在于政治引领,基于此,还应重视全面有效发挥党支部政治引领的主体性,采取增强政治引领力的方式来提升高校党支部组织力。对党支部党建制度进行强化,致力于建设规范性、标准性。从制度建设入手促进建设规范性,创建支部党建工作的标准化体系[5]。其一,从做好“软件”建设入手,确保形成健全完善的支部组织制度,助推规范化运行;其二,从做好“硬件”建设入手,确保支部活动经常化、突出主体作用。设置党支部工作台账制度,力求实现开展支部工作的目标性、计划性、记录性,真正实现活动有“留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教师党支部来说,要积极自主发挥教师党员在教研、学科等领域的优势,将高校党支部组织力提升作为重大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设平台载体,树立典型示范,致力于增强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真正将党支部建设为推动现代高校事业长足发展的战斗堡垒。
参考文献:
[1]卢杨,张攀.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提升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2):1-3.
[2]施鹏.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及其提升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6):677-684.
[3]周仲海,吴洪彪.新时代高校党支部组织力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探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3):99-102.
[4]肖光文,靳斯琪.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若干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6):37-41.
[5]黄玉华,陈艳,毛好喜.全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研究——以广东高校基层党组织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