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怡康街分校是由百年名校南京师大附中和建邺区教育局合作创办的一所公办性质的初级中学,原南京市虹苑中学整体纳入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原南京市虹苑中学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积淀了丰富的小班教育理念,获得“南京市小班化示范初中”的荣誉称号。怡康街分校在融入附中优良文化的同时,发扬原虹苑中学的优势,把建成“高品位、高质量,实验性、示范性,具有现代化国际视野的全国一流小班化初中”做为办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小班教学的传统优势,积极摸索具有小班特色的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彰显怡康街分校小班教学的特色。
结合学校“自信、关爱、责任、创造”的培养目标,我们理解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能力素养,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包括学科基本知识、学科核心精神等,能力素养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探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围绕着这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我们以实施探究式教学为途径、以研究方式的创新为着力点,为塑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班探究教学而不懈努力。
一、积极实施探究教学 关注能力素养形成
怡康街分校实施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具健全人格、独立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结合小班教学操作规程,从小组合作探究、探究问题设置、和作业布置方式这几个方面的转变上来逐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体现探究式教学的本质,最终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实施小组合作探究 促进团队合作素养发展
小班教学的特征表现在由于班级人数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活动的机会更多,学生参与活动、发表见解的时间相对宽裕,同时小班的分组教学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班化教学的活动性、互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
根据各班级的情况和教学内容,合作学习分为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两种方式,异质分组多用于新授课和阅读课,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同质分组多用于习题课,便于教师的重点指导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数学组郭馨老师在《统计图的选择》一课中,就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和丰富的评价活动,获得一致好评。我校的那瑞平和马燕老师代表南京市在环渤海小班化研讨会上成功开设了一节语文和数学的示范课,展示我校小班教学中小组合作、多元评价以及学习单的使用等特色。童余老师在牛津英语《8A Unit 2 school life Reading I》一课的小组活动中充分地展示了激励模式的运用。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给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我校老师们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精心设置探究问题 促进解决问题素养发展
高效而富有意义的探究式教学应该是以具有思维层次的问题作为载体的,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引导学生利用有关学习材料,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再从理论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如果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最后对结论做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我校数学组率先开展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濮爱锋老师在活动课《探索四边形全等的条件》、滕敏老师在新授课《乘法公式》、陈苏琴老师在习题课《分式方程及应用》以及马燕老师在中考复习课《圆》中就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设计给出了很好的范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的自主建构,呈现了老师们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三)创新作业布置方式 促进自主管理素养发展
小班化背景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作业的布置。既要有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作业,也要兼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现状,设计一些具有合作探究特色作业。例如,语文学科的每周阅读卡的制作、英语和历史学科课本剧表演、思品课的新闻播报和辩论,数学学科的小论文等,这些具有学科特色的作业丰富了作业的形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孩子们自主管理的意识和探究的欲望。
二、分层推进项目研究 培育学科知识素养
怡康街分校的探究式教学尚在摸索实践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研究方式引领它朝着健康成熟、充满活力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我们持续开展作业档案的项目研究,这种基于学情的研究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理论设计提供实践依据;另一方面,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主题式的课例研究,以一种专业的学习活动、系统研究行为促使我们的传统教研活动走向精致化。
(一)实施作业档案 关注学生发展
所谓“作业档案”是指把学生作业或测试中出现的典型解法或错解的题型收集起来,及时地进行分类和登记,形成电子或者文本的档案,最终形成各个学科以知识板块划分的作业档案或者是每位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档案集。 “作业档案”的建立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学生避免做题一错再错和归纳总结解题方法的有效方法。作业档案的建立体现了小班化教学中“关注每一个”的理念,每位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档案既记录了这位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也反映了每位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的、多角度的生长点。作业档案还能较好地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要重过程这一要求。我校的作业档案根据学科特点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收集整理的跟踪式作业档案。这类作业档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建立自己的个性化作业档案。学生将自己在作业或者测试中的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分类编号。每道题下面要写上自己做错的答案和正确的答案,并且要写上做错的原因。第二类作业档案是教师收集整理的作业档案。这类作业档案以知识板块划分,先以班级为单位教师收集本班的典型错题和解法。再在备课组内整理、分类,通过研讨在每一类典型错误和解法下面撰写错因分析和补偿矫正方法。最后形成系统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生作业档案以指导今后的教学。
我校的数学、英语等学科都参与了作业档案的建立和整理的工作。作业档案的项目研究,既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加强防错的意识、加深对教学设计的思考,也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和学习成果的个性化展示,体现了小班化教学中“关注每一个”的理念。
(二)推进课例研究 提升教研品质
课例研究的根本特征是以学科教学研究为核心、以教研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可能有外来研究者参与)研究教学与改进教学。“课例”可以定义为“以课为例讲道理”,即以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该课为例),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道理的聚焦点),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再现和描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观念和认识。课例由一位教师负责教学,其它人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记录,并在课后讨论所收集的材料,据以修订计划。观课者会细致考察教与学的过程以及其中的原理。通过讨论课的设计者将重塑自己的教学。这个过程,可以带来教学观念整体的变化。
在过去的一个学年中,我校多个教研组运用“课堂观察法”,开发各种量表作为测量的工具,对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状态和课堂提问等进行定量的观察,通过对数据的整理进行定性的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建议,这样的研究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其中数学学科多次承办了市区级的课例研修活动,其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优化的校本教研经验发挥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围绕着课例研究,各个教研组开展了主题式校本教研,语文组以“立足课堂,延展课外”的研究为主题,提出让经典阅读温润孩子的心灵;英语组以“初中英语阅读课的优化”为切入口,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成长与反思;物理组以“实验课的课堂提问设计”为突破口,尝试实验课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化学组以“如何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为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政治组以“引导学生思辩培养积极心态的情境化研究”为课题,分年段设置学生的学科培养目标;信息组以“初中信息课中隐性分层的实践研究”为抓手,尝试不同维度的分层和不同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各教研组积累的课例研究案例,从教科研层面对我校探究式教学研究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不少教研组的研究已经将视角切入到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