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彩扎染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运用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7/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5期   作者:王垚乂
[导读]
一、重彩扎染创建背景:
        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各位专家首次提到:“课程理念不仅是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激发学生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二、实践研究的目标:
        1、了解民间传统文化扎染的起源,及扎染工艺技法。
        2、了解重彩在民间艺术中的意义,体会重彩艺术的美。
        3、将扎染与重彩、版画等其他艺术门类进行二次创新。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烘托校园艺术氛围。
三、实施前期准备:
(一)、调查研究学生对扎染的认知程度,普及认知。
1、开展调查问卷
2、播放教学资源普及“扎染”
(二)、教师走访、了解扎染工艺,感受重彩艺术。
1、走访大理,深入大理白族扎染艺术。
   教师利用假期时间走访大理白族扎染工作坊,了解白族扎染工艺。通过欣赏、了解、请教实践、交流,更近层次的感受扎染工艺独有的魅力。
2、聆听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云南现代重彩画人才培养讲座。
   通过云南重彩画人才培养讲座了解云南重彩画的历史渊源、代表画家、代表作品与技法,初步感受重彩艺术之美。
3、走近全国艺术工作坊,感受其他省市区扎染艺术。
   2019年全国艺术工作坊在杭州开展,来自全国省市区共56个工作坊代表本省份参与展示,其中贵州省贵州市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巧手染坊》、江苏省南通市实验中小学——《蓝印花布工作坊》分别展示扎染与蜡染两种工艺,现场展示内容种类丰富,非常具有引领作用。
4、制定相关教师内部培训计划。  
   制定相关教师内部研修计划,主研教师引领美术组教师确定方向、相互学习。由主研教师将研究主题向课题组教师进行讲解,通过每期一讨论、示范、实践的方式相互学习。
四、制定三阶段研究实施方案与措施
1、第一阶段:纸艺染色
        第一阶段对应学生年级段为6-7岁低段孩子,在研究中将本阶段定位为初识阶段,初步的了解民间艺术-扎染,能够运用简单的媒介材料进行制作体验,感受民间艺术-扎染独有的魅力与趣味性。教师首先制定教案,其次课程实施,最后学生展示。具体学生实施制作过程如下:利用湿纸巾、较厚卫生纸为基础材料,将不同颜色的颜料分别调和倒入容器当中。通过不同的折法将纸巾进行折叠,利用毛笔、水粉笔等美术工具进行染色,染色完成后将纸巾放入干纸巾中进行按压,使染色纸巾上的水分被吸收,最后小心展开纸巾成各种漂亮的图案。


2、第二阶段:布染色
        第二阶段对应学生年级段为8-9岁中段孩子,在研究中将本阶段定位为传承阶段,在了解民间艺术—扎染的基础之上,运用传统的工艺技法进行扎染的制作,让学生欣赏民间艺术大师们制作扎染的繁杂过程,使学生对民间艺术—扎染这一门艺术产生敬意与兴趣,从而激发其传承、探究的欲望。具体学生实施制作过程如下:采用棉麻布料、粗细适中且牢实的白线、植物染料、染料容器、橡皮筋、架子、木条等作为基础材料,可制作成单色扎染也可制作成彩色扎染。首先将染料进行调制,其次利用白线将麻布进行有规律的缠绕,在缠绕过程中把握好紧度,避免缠绕部分染上颜色,最后将染料滴在缠好的布料上进行染色(可染单色也可彩色)。以上染色过程为冷染,除此以外还有热染,教师根据具体的条件对学生进行介绍。染色完成以后,将布料放在阴处阴干,完成制作。
3、第三阶段:染艺创新
        第三阶段对应学生年级段为10-11、12岁高段孩子,在研究中将本阶段定位为传承创新阶段。在初步掌握扎染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深扎染工艺的复杂程度,将扎染后的作品与版画工艺、手工制作等工艺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制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在本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将使用针线进行扎染制作,学生既能感受民间传统工艺的复杂性也能在制作完成之后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具体实施制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针线、铅笔、麻布、染料等工具作为基础材料,用铅笔在麻布上画出扎染的图案,最后针线根据麻布上的图案的走势进行走线,在走线的过程中线仍然要拉紧。在第二阶段扎染以及本部分扎染的基础之上根据画面效果开启第二部分内容的制作,选择已经扎染好的麻布制作出工艺品,如:抱枕、衣物、发夹等时尚用品;利用橡皮擦为基础材料采用版画的制作方法刻出不同的图案印在扎染的布料上呈现不同的工艺表现形式;将扎染好的布料与厚卡纸刻成的图案进行装框,布料在后厚卡纸在前,形成另一种图案的表现形式等等。
        五、重彩扎染实施效果:
        中国传统工艺门类繁多,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扎染作为织染工艺中一个重要的类别,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状况,体现了各民族的审美和地域特点,积淀着中国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为教师,教书育人,身兼重任。在传统文化即将逐步消逝的背景下,更应该将中国本土的东西通过教育传承给下一代。
        我们通过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开展扎染教学工作,设计教学实践方案,探寻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实验中,采用体验式学习法、小组研究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以实践或观察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实践过程当中。教学实践过程中设计户外教学活动、学生作品展示、自我讲解、互评环节,使教学活动过程生动有趣。将设计、应用概念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学以致用,在课程结束时获取实践成果,增加学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以令学生在情感、行为和认知的学习上获得平衡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