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篇际性(intertextuality)是篇章语言学研究中提出的篇章性标准之一,指当前篇章与篇章生产者和接受者曾经经历过的篇章之间的联系,即一个篇章的创造和解读要依赖使用者对其他篇章的知识,这种知识作为情景性的重要因素渗透到篇章生产者和接受者双方的共有知识和语言共识之中,决定着一个篇章是否关联、是否具有意义,从而给篇章的生产和理解过程提供一定的社会、心理和认识图式,使篇章的交际功能得以顺利实现。本文对篇章语言学篇际性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程序性方法进行分析,以期给文学和其他文本的分析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篇际性;方法;意义
1、什么是篇际性
Intertaxtuality这一术语,最早是法国文论家J. 克里斯蒂娃创造的(Kristeva 1967),指一个文本与一种文化中其它相关文本之间的联系(秦海鹰,2004)。篇章语言学家把这个概念用于篇章性(textuality)研究,汉语中被译作“篇际性”,与文论界的汉语术语“互文性”、“文本间性”等并存。1969年克里斯蒂娃又明确将这一术语定义为“一文本(text)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克里斯蒂娃在研究中发现,一部文学作品并非是某作者个人的产品,而是和其他作品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造”,是“一种互文组合:是与其它文本相互交叉和融合”(Kristeva 1986: 37)。 也就是说,文本创建过程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来自其它文本的材料,结合成一个新的文本,服务其功能。
篇章学的篇际性研究和文学理论的互文性研究不同,篇章学侧重研究篇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篇章创造和理解中起作用的程序,当前语篇的创作和接受离不开先前存在的篇章,先前篇章给当前篇章的创造提供图式,给理解提供语境,篇际性研究的就是其间“中介”的介入过程。篇章语言学对篇际性的研究有两个视角:交际视角和批评视角。
批评视角又称批评语言学,是从语篇所传达意识形态角度对篇章进行篇际性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新闻报刊等非文学篇章,目前已经延伸到其它各类篇章,包括文学文本,目的是通过对语言进行分析以揭示其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和权力关系以及语言对社会过程的介入作用。新闻报道中充斥着各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引语以及来源未加任何说明的他人的话语,这些引语来自各种渠道,代表着各种人(通常是有权者)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关注引述篇章与其撰稿人的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Fowler (1981)、Fairclough(1992,2003)和Martin(2000)等做出了杰出贡献。
篇章的交际研究则从篇章生产和接受过程的角度研究篇章之间的相互关系。语篇交际之所以能够延续下去,就是因为不同语篇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de Beaugrande & Dressler(1981),他们着重从篇章动态交际程序出发对篇际性展开研究,探讨既往篇章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影响当前篇章的生产和接受过程,关注篇章交际参与者的语类知识对解读当前篇章的作用。篇章使用者基于世界知识和篇章知识之间的互动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
2、篇际性研究视角及方法
侧重于研究语言交际研究的理论观点认为篇际性因素大致有三类:(1)某些篇章类型的同现;(2)引喻,即运用引述或参照名篇的方式组织或解读篇章;(3)对话中对方说过的话语。那么这三类因素自然就成为篇章语言学在研究篇际性时的研究重点。
第一类是我们常见的情况,比如《独立宣言》这一篇章,主要交际功能虽然是论说,但含有描写型和叙事型篇章,作者在组织这个篇章时就要熟悉描写和叙事篇章的特征及其在论说篇章中出现的作用和功能,以加强论说的力量,更好达到目标。读者在接受这一篇章时,也要依赖知识域中的描写和叙事类篇章知识,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图,对《宣言》篇章的说理有更好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篇章的创作者和接受者通过对篇章知识的认识图式达到对篇章的组织和理解。
第二类是引喻,即运用引用或参照名篇的方式组织或解读篇章。原则上,篇章创造者会利用任何既往篇章,但著名篇章对于生产者和接受者来说更容易获得和理解,因此常常作为篇际性因素。被援引或参照的篇章和当前篇章的生产时间跨度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比如17世纪初Marlowe写过一首《牧羊人恋歌》,描写一个牧羊人表达其炽热爱情,其中一段是这样的开头: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And we will all the pleasures prove/That valleys, groves, hills, and fields/Woods, or steepy mountain yields. 牧羊人把山谷、树林当作欢乐,吸引他心爱的人来与他同享,许诺心爱的人各种鲜花和山村的嫁衣。不久以后Sir Raleigh模仿此诗写了一首“仙女对牧羊人的回答”,大意是说她愿意放弃现在的快乐与牧羊人生活在一起做他的爱人:If all the world and love were young / And truth in every shepherd’s tongue / These pretty pleasures might me move / To live with thee and be thy love. Raleigh的诗与Marlowe的原诗韵律相同,节数相等,还引用了基本相同的表达形式,如“To live with thee and be thy love”句。显然,对Ralegh诗的理解和审美领悟必须以对Marlowe原诗的理解和了解为前提。英国著名诗人John Donne 也借用原诗的形式写了一首诗, 只是把牧羊人换成了渔夫,金色的沙滩、晶莹的溪流,鱼线和银质鱼钩,建议美女宽衣到河里洗浴: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And we will all the pleasures prove/Of golden sands and crystal brooks/With silken lines, and silver hooks. 这与牧羊人心目中的快乐即山冈、溪谷、树林异曲同工。几十年后C. D. Lewis 甚至仿照这首诗写了一首讽刺诗: Come,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 / And we will all the pleasures prove /Of peace and plenty, bed and board / That chance employment may afford / I’ll handle dainties on the docks / And thou shalt read of summer frocks / At evening by the sour canals / We’ll hope to hear some madrigals.
这首诗的力量在于它的宗旨与Marlowe的完全背离,Marlowe原诗的意境是牧羊人或劳动阶级生活的欢乐和嬉戏场景,大自然是他们嬉戏的道具,但是同样的诗歌形式在Lewis的诗中表达的却是劳动者的艰辛困苦,祈求的是平安和起码的生活条件,其讽刺意义在戏仿原诗的表达手法中显示出更大的力量。在这个例子中,文学作品在与所仿拟原作的传统对立中加强了力量,用这种手法强烈揭露了19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的“现实世界”。
这几首诗都在不同程度上仿照或引用了Marlowe的原诗,这些引用和戏仿能够激活解读者头脑中关于原诗的知识,包括语言形式、诗歌韵律、意义等,这些知识自然会参与到解读者的即时处理过程中。篇章语言学的篇际性理论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来说明篇际性对于篇章生产和解读的意义。从认知操作的角度来看,篇际性其实是一种记忆关联,篇章的某些符号、结构或意义担当触发器(trigger)的角色, 引发对以前语篇的记忆或联想,从而引发作者和读者在建构和解读篇章时的心里操作过程(刘辰诞:2013)。
第三类篇际性因素是对话中先前的话语,对方说过的话语在对当前篇章的理解中就成为要赖以理解当前语篇的因素。最适于话题发展的方面是易于引起问题和变化的方面,格莱斯的会话原则认为,会话双方会就所呈现的话题中他们认为有问题或变量的方面继续下去。如果一会话参与者表现出违反了社会规约或会话原则,或者说如果他的意图看起来偏离话题或没有根据,另一会话人就会运用监控。下面的小篇章是选自当现代英语戏剧的对话(引自de Beaugrande & Dressle,1981:231-233),其中会话人对有问题的话题(如方括号所示)概念进行监控。
Phoebe: They want us to go out there, and for Archie to manage the hotel in Ottawa ...
Jean: When did they write this to you? [时间概念] — Osborne : The Entertainer
Jimmy: Going out?
Alison. That’s right.
Jimmy: On a Sunday evening in this town? Where on earth are you going? [地点概念]
— Osborne : Look Back in Anger
在第一段对话中,事件发生时间表述不清,属于有问题话题,因此受到监控。在第二段对话中,1990年代初以前,英国中部的商店和各种活动场所周日因为是宗教的礼拜日,夜晚很难想像会有地方可以出去玩,因此Alison的话题属于有问题话题,所以受到Jimmy的监控。除了基本的时间、地点问题会受到监控,发话人的意图也会受到监控,如发话人故意模棱两可,不加明示,也会引起听话人的监控,例如:
Pauline: Pamela’s a bit special too, isn’t she?
Edith: How do you mean?
Pauline: Well, she’s not a raving beauty exactly but she’s not ugly but you don’t know what to do with her.
—— Osborne: Time Present and The Hotel in Amsterdam
Pauline的篇章中故意模糊有关“Pamela”的话题,因为很难将其归入社会公认的“美-丑”范围的哪一极,因此受到Edith的监控。如果发话人的描述动因在当前场景中被认为不合适,也会发生监控:
Hans: I’m losing a son; mark: a son.
Lucas: How can you say that?
Hans: How can I say it? I do say it, that’s how.
—— Osborne: Luther
上述种种“篇际监控”是语篇得以进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监控篇章是在参照被监控篇章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属于篇章语言学所讨论的篇际性因素。由于这些活动发生在对话中,中介微乎其微,文学批评的互文性批评一般不讨论此类“互文”性。
Reichman (1978:283-327)认为,会话的连贯不必明显建立在各个篇章成分共有概念的基础上,要区分 “一般议题关注”如典型人类行为或观点与会话人面临的或想要谈论的特定情景之间的关系。先谈论一般议题后谈论参与者自身经验的称为“说明性关系“;先讨论特定事件或情景然后引述一般议题称为“一般化关系”。人们的隐含知识并非非常不容易观察和研究,一般情况下交际者对交际中遇到的大量隐含知识依靠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即可以理解,只是在遇到障碍或分歧时隐含知识才会显现出来。语言学家和科学家做了很多实验证明隐含的常识会在人类交际中显现,如让人们阅读一个篇章然后回忆,在受试人的报告中一般会发生增减和变化,这样的回忆报告和篇章概括实验就展现出了篇际性的一个重要方面(de Beaugrande & Dressler,1981:238)。由此可见,篇章语言学的篇际性也将常识和人们的世界知识等共有知识纳入篇际性知识,探讨其在篇章生产和解读中的作用,这与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研究相一致。
篇章语言学的篇际性理论还认为,文学篇章常被称为“虚构事件(fiction)”,以标示它们与“真实世界”有违,但是虚构篇章并不等于文学篇章,比如谎话。虚构性不是文学性的充分条件,其充分条件是对篇章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不同程度的不一致性的有意察觉。篇章语言学对篇际性的研究比较微观,重视篇际性因素为篇章产者所有意察觉的心理过程。
3、篇际性研究的原则及其与互文性的关系
Frow (1986: 157) 指出,提及一个篇章就会含蓄地触及一个体裁的规则中包含的全部潜在意义,因此辨别某个篇章中所涉及到哪些具体篇章就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是能否建构出该篇章所赖以形成的典型结构(canonical structures)。这就是篇际性研究的原则。具体的篇际关系在某一篇章建构过程中可能是重要的线索,但是寻找篇际关系不是目的,研究篇际性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客观的篇章序列,而是对建构某一篇章类型与他类型相关关系的全局价值进行评价。因此,篇际性研究目的不是追踪求源,辨认某一语言或结构的出处。对于篇章生产者而言篇际性的理论意义在于指导生产者根据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结构对其他篇章的表现形式加以利用。对于解读者而言,篇际性理论可以指导其通过一篇章形式与其他篇章类型间的关系解读作者的交际目的或欣赏当前篇章的价值。因此篇际性研究的侧重点应该是考察篇际性材料在特定篇章中的语义功能,分析这些材料在当前篇章中的结合方式与和谐度。
篇际性和文学互文性的基本含义一致,都是研究篇章(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相互解释的关系对创作和解读的影响。篇际性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创作者如何根据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语义结构对他篇章的表现形式加以利用,分析解读者如何通过一篇章形式与他篇章类型间的关系,解读作者的交际目的或欣赏当前篇章的价值,以及文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篇章生产和解读中的作用程序,等等。因此篇际性研究的侧重点是考察篇际性材料在特定篇章中的语义功能,分析这些材料在当前篇章中的结合方式与和谐度,研究程序易于把握,操作所涉及的心理程序和分析程序比较系统,但这样的分析程序对于文学批评来讲则显得有些微观。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理论将文本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解放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这是互文性理论的贡献。然而互文性理论的弊病也显而易见:互文性理论讨论的文本间对话多脱离文本形式本身,过于重视社会的、历史的、认知的、文化的百科知识性对话,因此就显得繁杂和缺乏可操作性。篇际性的微观、程序化的研究方法会给互文性批评一些有益的启发,这也是今天重提篇章语言学研究中的篇际性理论和方法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de Beaugrande, R. 1981. Text Linguistics[M]. Norwood, NJ: Ablex.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 London: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 2003.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M]. London: Routledge.
Fowler,R. 1981. Literature as Social Discourse:the practice of linguistic criticism[M]. London: 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Ltd.
Frow, J. 1986. Marxism and Literary History [M]. 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risteva J. 1969. Semiotics:Researches for a Semiotic Analysis[M]. Paris: Seuil.
Kristeva, J. 1967. Bakhtine, le mot, le dialogue et le roman[J]. Critique (239):438-465.
Kristeva, J. 1986. Word, dialogue and novel[A]. In Toril M. (ed.) The Kristeva Reader[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Martin, J. R. 2000.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A]. In S. Hunston and G. Thompson(eds.).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 Oxford: OUP.
Reichman, R. 1978. Conversational Coherency[J]. Cognitive Science?(2): 283-327.
刘辰诞:2013. 篇际性篇际性研究对互文性批评的启示。 外国文学(1):62-71+100.
秦海鹰,2004.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研究》(3):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