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音乐治疗不同于音乐教学,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音乐治疗可以帮助智力障碍儿童达到语言、感知觉、认知、运动、和生活自理等非音乐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运用
引 言:引言应交待“要做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
一、概述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1。
音乐治疗不同于音乐教学,对于健康人音乐治疗可以通过音乐自己调整心情、自我调节,如果伤害太大需要重建能力的人无法自我调节,需采用专业的方法,通过音乐治疗师进行调节。而音乐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审美、综合素质的培养或者是兴趣、专业技能的培训。音乐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无创伤的干预手段,它利用音乐作为一种工具,对有需要的特殊人群进行干预达到非音乐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音乐治疗的落脚点。音乐治疗分为集体治疗和个体治疗两种形式。
音乐治疗过程包括音乐、治疗对象和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这三个要素,音乐治疗师通过音乐的手段来达到治疗对象的需求,三者相互影响。
二、音乐治疗的方法
1.主动式音乐治疗
主动式音乐治疗指特殊儿童主动的参与到声音或乐器的音乐活动中,音乐作为自我表达的方式。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引导儿童用敲、唱、奏等表达方法,将儿童身心问题通过自己创造的音乐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沟通,治疗师再介入重新构建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情感、心理、行为等能力,达到修复、改善身心的目的。主动式音乐治疗包括常用在特殊儿童领域的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治疗者为核心的当下即刻产生的即兴式音乐治疗和有目的创作出来的创作式音乐治疗。
2.被动式音乐治疗
被动式音乐治疗又叫做接受式音乐治疗,治疗师通过各种听音乐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也可称为聆听法。它有多种聆听技术,如听歌讨论、音乐冥想法、积极聆听法、音乐引导想象、放松技巧、音乐欣赏、音乐感官刺激法及音乐记忆法等技巧。○2
这两种主要的治疗方法都要以治疗对象为核心,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不同情况通过音乐帮助他们学习识数、识字、分辨颜色、学习语言、熟悉生活技能等。在治疗中音乐的选择不是固定的,不同的音乐给人不同的感受,不一样的心情听到的音乐感受也不一样,治疗师在选择音乐时要找到积极资源,选择智力障碍儿童能积极配合、乐于接受的音乐。音乐治疗师主要是引导和陪伴,一切围绕治疗目标方向,同时要考虑音乐治疗能否达到智力障碍儿童的IEP目标,再根据IEP目标考虑如何转换成音乐治疗目标。
三、智力障碍儿童音乐治疗的程序
1.转介及接收
音乐治疗师判断对象是否需要音乐治疗,确认是否接收,要设计报名表、家长问卷、转介原因,从家长处详细了解家长需要帮助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2.初始访谈
音乐治疗师首先向家长介绍音乐治疗,介绍有哪些课程和方法。治疗师与家长访谈了解孩子状况,搜集详细的学生资料,也可以和孩子交流或者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观察孩子的音乐喜好与音乐的关系,听到音乐的反应等。与家长访谈后治疗师要总结记录访谈内容。
3.评估
此次评估是治疗前的初始评估,在音乐的状态下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认知、社会、交流、运动、情绪、音乐等方面的功能性测试,了解对象当下的障碍与问题,针对问题行为进行等级划分,制定近、中、远期目标,同时为后期的绩效评价提供依据。此次评估需要先确定评估领域,再设计评估活动。
4.音乐治疗计划
音乐治疗师根据评估总结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及长短期目标,对音乐活动的设计进行细致的思考和准确的定位。制定计划时要考虑课程设置(团体或个体),音乐干预方法的选择(接受式音乐治疗、即兴式音乐治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等)。同时音乐治疗师也可与家长进行沟通寻求其需求制定适合智力障碍儿童的治疗计划。
四、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五大领域发展中的运用
1.音乐治疗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能清楚完整的表情达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但由于生理方面的障碍,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都存在语言能力发展障碍,他们常伴有吐字不清、语言理解能力滞后、内容狭窄、句法简单、无主动语言等。在音乐治疗中治疗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融入音乐中,改编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让生模仿跟唱,增加智力障碍儿童说话机会,让他们愿意开口说话与他人交流,达到训练语言沟通能力。如一名7岁的唐氏综合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能说出简单的短句,发音不清晰,性格活泼热情,音乐治疗师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教授简单易学的儿歌《找朋友》,先让孩子聆听音乐再进行模仿跟唱,让孩子看清口型、听清声音、大声模仿,把握节奏和节拍,念与唱相结合,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同时音乐治疗师与学生一边唱一边做互动,达到训练语言沟通能力的目的。
2.音乐治疗促进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应,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获得的客观事物形状与色彩、声音、气味、味道等。智力障碍儿童感知信息的速度明显不及正常儿童,感受性慢和范围狭窄是智力障碍儿童的典型特点,针对这一情况音乐治疗师可以运用音乐节奏,让孩子们伴随音乐律动,刺激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使智力障碍儿童走、跑、跳以及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平衡性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例如,一名8岁的智力障碍儿童,智力低下,感知觉失调,运动能力明显比正常儿童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该生对音乐感兴趣,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根据孩子的情况音乐治疗师在选择音乐时应选择孩子感兴趣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音乐,如选择音乐节奏轻快的《身体音阶歌》。
3.音乐治疗提高智力障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是心理过程,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发展速度慢、发展水平低、记忆力差遗忘快、且个体间的差异较大。音乐治疗可以使用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元素,通过聆听、模仿、跟唱等方法,将非音乐目标融入音乐活动中,达到训练注意力和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例如,一名5岁智力障碍儿童,活泼好动,有语言,认知能力差,记忆力差遗忘快。在音乐治疗中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儿歌《小手拍拍》,首先让学生聆听欢快的儿歌,看老师做动作,并速度缓慢的念歌词,让学生听清听懂,在听懂的基础上再带着学生一起唱儿歌,指认自己的五官(眼睛在哪里?鼻子在哪里?嘴巴在哪里?……)反复多次,让儿童在欢快音乐氛围中学习认知,理解简单的问句,丰富了儿童的词汇,提高了认知能力。
4.音乐治疗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智力障碍儿童由于生理原因导致运动障碍,表现为动作迟缓、身体协调性差、手的握力不足,精细动作差,手眼协调能力差动作发展晚等 特点。在教学中遇到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差,可以选用歌曲《两只老虎》《拔萝卜》,治疗师采用主动式音乐治疗,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状态,跟着边唱边做动作,锻炼儿童的粗大动作、身体协调性,促进运动能力发展的同时又与儿童互动培养沟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年4月第一版
[2] 张初穗. 《音乐与治疗》【M】.台北先知出版社,2002:47
[3] 胡世红 . 《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