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7/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4期   作者:陈佩玲
[导读] 心理教育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摘要:心理教育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格素质的重要学科,然而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使得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导致和谐社会的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给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中的运用
        引言
        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壮大,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新课改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1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落实我国教育事业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要做好这项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指出:心理素质是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必须做好这项工作。第二,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强化学生的心理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积极地影响。第三,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想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素养,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实践中超越自己。
        2心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中的运用
        2.1联系生活,加强心理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教育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生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心理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将生活实践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教育渗透过程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2.2转变教师关注角度,提高心育能力
        教师要进一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的教学实践观和社会生活大课堂观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以原有关注教材、关注教案、关注教师自身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使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如下发展:(1)教学目标重发展为学生今天的发展、长远的发展而设计着多元发展目标,即情意因素、认知领域和创新技能领域的发展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2)转变学习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教学媒体的运用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元信息的作用。(4)“三全”和“三会”关注课堂中学生生命的成长,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心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以激励生成自信,促进发展。同时课堂初步形成了以优化学习心理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三全”和“三会”。“三全”,一是全员化的心理教育,即全体学生;二是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即课内与课外的心理教育相衔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把心理教育贯穿其中;三是让情知结合的心育渗透在各学位教育的全过程。“三会”,一是会心育的常用活动方式。如心理认知法,心理调适操作法、互动按摩法、角色扮演体悟法、心理训练法、行为改变法;二是会心育渗透。

如在课堂教学中倾听学生诉说、宽容孩子最大的缺点、欣赏孩子最小的优点、发现孩子微弱的创新火花、鼓励学生点滴的成功;三是会灵活机动的心育艺术。善于控制情绪,即使生气但语气也平和;能做到语言幽默风趣,正话反说、严话宽说、直话弯说。
        2.3创设心理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面对自身生理的变化,产生了很多烦恼:我的个子怎么没有其他人高,体重又涨了,我要减肥。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仅仅告诉学生这是人生必经的一些阶段,告诫他们不要总关注外表,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等等。如此不仅没能帮助学生解决烦恼,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也无法去正确的看待。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以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多媒体课件上显示同学们的一些烦恼,让同学们想想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烦恼,并说出自己的理解,以此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在这一教学中,学生在看到他人烦恼的时候,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本节内容。
        2.4拓宽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品质的课堂教育,课堂之外的心理教育也十分必要。拓宽心理教育的学习范围与内容,强化学生正确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在教育中的基本使命乃是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因此,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成为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为人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具有专业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拓宽学生学习领域的纽带。拥有强烈责任心和教学热情的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心理教育不断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内外成为学生培养优质心理品质的榜样。据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中,教师应当以身示范,争取丰富、高质量的教学资料,促进学生优质心理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5开展团体游戏,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适应社会是学生将来立足社会所必需的的技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很多中学生都是家里的独子,而且农村的孩子大部分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的,很少有独自接触社会的机会。到了中学,很多学生都寄宿,致使他们丧失适应环境的能力。甚至一些学生出现自卑、自私等心理,不善和他人相处。在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让学生去参加集体活动,并适时的渗透心理教育,提升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并逐渐的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心理教育,既能够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也能够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师应把心理教育与生活实际、社会时事进行有机结合,适当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知识逐渐内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秀.初中政治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科普童话,2019(01):32.
        [2]赵春.在初中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04):39-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