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必修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绝大部分比重,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学好汉语的任务时刻扛在肩上。进入到高中的学习阶段,学生们已经学习语文十余年之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需要摄入的知识量越来越多,这不仅仅需要学生对语文学习更加认真,同时需要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文就高效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做出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提高效率、课堂教学
在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领域深远的影响下,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再也不仅仅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还要凭借这些掌握的知识去面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高考。高考对高中学生带来的压力使得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难免会出现疲惫、消极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制定高效的课堂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一、巧妙新课导入
高中学习的节奏是非常紧张的,各个学科的学习强度都在直线上升,学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每节课下课进入课间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抓住机会进行自我放松。课间环境嘈杂,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氛围去投身下节课的学习中,这时就需要教师注重于课间与课堂的衔接,在上课时提出一些问题或布置一些小任务来让同学们在没有太多紧张感的情况下进入该节课程内容的学习中。例如教师在进行《荆轲刺秦王》这一课文的教学前,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先进行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秦始皇的历史呢?”“有哪位同学熟悉秦朝的历史?”,这样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进行踊跃发言,将课下松散的状态一下子调整回来,能够有效帮助教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在上课前主动为同学们介绍秦朝的资料,以及荆轲刺秦前秦国与燕国的历史故事,以此来勾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专注地进行这堂课的学习,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像古诗、散文这类的文章都是较为抽象的,教师们在对这些内容进行教学时,往往会碰到学生不理解知识,不能够完全吸收知识的情况。一些华丽的词藻使同学们在解读这些含义时出现不真实的感觉,无法融入到现实生活中,自然在掌握时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应针对这一问题,为同学们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同学们感受到语文知识与生活内容的结合。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音视频,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两大感官,将同学们带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同学们播放从网络中搜集到的相关电视剧或动画资源,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能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同学们对教学内容充满新鲜感。
三、开展趣味游戏
语文这门学科涉及到了大量的文字内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学生们会接触多种多样的文章类型,无论是古文古诗,还是散文记叙文等等都需要学生对其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记忆。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增多,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热情逐渐下滑,学习效率难免会有所下降。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自身的教育方式下手,在课堂中加入新的元素,使同学们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魅力。
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以组为单位的课堂竞赛,设立抢答环节:例如在《赤壁赋》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先将班内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在黑板上列出《赤壁赋》一文中需要翻译的重点词,接着逐个进行提问,让学生通过举手的形式进行抢答,回答正确一题后所在小组整组加一分,回答错误减一分。这种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以及集体荣誉感,能够大幅度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进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四、加强师生交流
在以往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通常是教师制定好所有教学计划后,依照课本模式进行单项讲解,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自行记忆。而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从学生的学习进度考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课上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文章后,让学生举手发言,说出自己对于这篇文章中心含义的理解,以及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对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自我思考,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并且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结语:综上所述,高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教师只有严格自身的职业素养,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好伙伴,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并且教师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扎实知识基础,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学生。只有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尽职尽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高艳利. 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 科研, 2016(12):00088-00088.
[2]范志刚.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