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20/7/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期   作者:李凤娇
[导读]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基础是汉字
        摘要: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基础是汉字,但是在汉字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文化、历史和人情世故却是无止境的,因此语文的学习是一门大的学问,需要学生不但能扎实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还能在基础之上抽象理解语文的意境,并且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与时俱新、随机应变的学习,让语文充分融合进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互相促进。基于上述,本文中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展开解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方法
1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1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作为现代教育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手段,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2语文与德育的关系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使得初中语文与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同时,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本身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各不相同,但一定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它们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传达给学生汉字之美,传承中华优秀汉字文化,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获得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使其受到情感上的升华,以及道德上的熏陶。
2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2.1教学内容缺乏新思想的注入,枯燥乏味
        在初中阶段,我们经常能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对于语文的教学,年级高的学生可以原封不动地描述出低年级教师的教课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在语文教学的一个状况,那就是模式化现象严重。由于模式化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内容经常局限于教材,没有适当拓展和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还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容易让学生变成只会学习的“书呆子”;最后这种教学模式还不利于学生基础的积累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2.2德育教育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国内德育教育还是处在一个滞后的现状。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灌输式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和教师不能够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在发达地区的教师由于更接近改革前沿地带,更容易吸收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理念精髓,但是处在偏远地区的学校和教师,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过低,不能在实践中改变传统语文的教学理念。二是在实践中,学生和教师对于德育教学有抵触的情绪。
2.3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能力激发效果弱
        语文课堂教学经常是采用传统的读、诵、背、写的形式,教师经常让学生将整篇课文都背诵了,以便能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很少在内化上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下功夫,一味依靠强制性手段,一旦没有了教师的强制性,或者教师的管教稍微松懈,学生就会懒惰下来,因此这种方法并不长久。这也是各科教学形式单一的普遍不利影响。在长期单一形式的教学中,语文知识中原本的趣味性会被单一的形式掩盖,学生会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因此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和研究语文的兴趣。


3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
3.1教师要善于结合情境来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
        在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活动情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能够从个人的经验体会方面认识到学科内容对自己的影响,并且从这些角度让学生对道德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加强情境的创设,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建构的作用,不管是知识,技能还是规则规范的学习,学生都是主动地进行着理性知识的建构,所以,要给他们的建构学习提供适合的环境,并且要发挥社会文化的力量,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互相促进的建构氛围。在学习一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抓住课文的道德教育的意义,能够在情景的构建中,给学生以道德问题的启发和引导,让他们能够从道德的角度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下自己对于作者写作意图的认识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情境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办法。
3.2结合写作训练渗透德育
        写作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渗透德育的另一个重要渠道。通常,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涉及审题、选材、搜集素材等多个环节,教师要抓住契机,恰如其分地将德育渗透其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按照初中阶段写作教学要求,写作主题有自由选题、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等几个类型,在具体习作训练中,教师注重要带领学生对题目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弄清写作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选材时能够抓住写作主题所深蕴含的深层次道德因素。如写人的命题作文,一般都会选择写父母、老师、朋友等身边熟悉的人,由此就可以让学生在分析人物性格、行为等方面,感受人物的心灵之美,从而让学生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质熏陶。在写作训练的搜集素材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筛选,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让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符合思想、法纪、道德的要求。另外,学生在写作交流和成文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观点、意见、主张,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道德水准,这样一来,教师就能按照中学生的德育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例如,关于“环保小卫士”的一篇写作训练,学生在搜集素材时,会了解社会上因不注意环境保护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件,这既给学生写作提供了思路,也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改正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如此便达到了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目的。
3.3入情朗读,渗透德育
        语言是人们传达情感的主要载体,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品读和朗读,让学生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并在对语言进行品味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例如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一课,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初步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大义之情;然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采取不同的视角来进行朗读。通过多样化的入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舍生取义”情怀。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感受到熏陶,并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4结束语
        综上,结合实践研究,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有效的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课堂,利于树立学生正确三观,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认识。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结合教学内容,有效的制定更加高效的德育渗透方法,从而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郝建峰.新课改视野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有效方法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6).
[2]靳娟.新课改视野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J].儿童大世界月刊,2019(4).
[3]王晓玲.德育教育如何融入初中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19,820(10):72-73.
[4]张金洪.部编教材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J].中学英语之友: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1):254-254.
[5]刘静.基于树德育人的初中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探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13):205-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