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积累,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开始成熟,迈入人生重要的转折阶段,学习传统文化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转折的阶段,会出现一些叛逆、抵触的情绪,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语文本来就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总之,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
一、传统文化的内容
传统文化主要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包含非常丰富,古文、古诗、乐曲、书法、国画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传统文化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选自于传统文化中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融合起来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传承传统文化,继承民族精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
三、1.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在语文课本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语文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比较零散,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既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也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而且,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有时候仅仅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内容,拓展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多样化。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学生的眼界以及学生的思想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将所有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传统文化为学习的资源,不断地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非常高。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实际的语文知识学习中,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然后机械地将知识搬运到另一个场所。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3.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初中阶段学生思想开始逐渐成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思想问题。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具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是思想发生了偏差,将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发展。传统文化都是经过了千年的积累,具有一定的哲学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的资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很多都涉及到立德树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加强思想的教育。
4.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语文课程的设置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基础的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能够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教师在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这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我国优秀的文化博大精深,必须经过传承才能够不断地发扬下去。初中阶段的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继承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文字,更加重要的是传承文化的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
总结
传统文化中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得到思想的熏陶。而且,传统文化对于初中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为学生传授传统文化,让学生同时学习到文字和思想知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段泽运.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6(1):29-31.
[2]权丽. 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J]. 学周刊,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