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今后身心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还是培养学生形成生命意识、珍惜生命意识的主要教育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将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强化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从而在日后的学习中和生活中拥有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高度意识。本文主要就生命教育与小学语文如何有效融合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融合;生命教育
一、小学语文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新课标提供依据。随着教育不断的深化,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主要教学目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全面健全的人格,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鼓励,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敢于面临生命的挑战。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启蒙教育,更应该融入生命教育,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社会的推动。小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出现在社会各类报道事件中,引起了广大人民的高度注意,这些新闻报道不仅冲击了人们的心灵,惋惜稚嫩生命的离去,也进一步引起了教育事业的深刻反思,逐渐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有效进行生命教育,从而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和珍惜生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生命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3.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小学语文蕴含丰富的内容,有天文知识、人文情怀、风俗情感、地理文化,这些作品都隐藏了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素质,还能通过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形成高贵的思想品质,有些蕴含丰富的生命气息和生活感悟的课文更加为融入生命教育提供可条件。
二、小学语文与生命教育的有效融合
1.古诗词中唤醒生命意识
古诗词中的经典词句能够有效的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意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该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结合到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通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朗读古诗,理解诗词的含义,寻找出描写野草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体会,最后教师对经典句子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感受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从中感悟小草就算经历野火灼烧,它也要努力生长,通过自身的努力野火烧不尽的生长,从而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意识,野草都能够在艰难环境下野蛮生长,自身也应该学习野草这种坚韧不放弃的性格。再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鸟儿都飞走了,可以让学生对这番景象进行想象,体会所有山上都没有鸟儿的影子,人的足迹也都消失了,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的萧瑟凄凉之感,到处没有一点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对诗词描述的画面进行想象,体会毫无生命气息的感觉,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2.课文内容中欣赏生命的美好
小学语文的课文中有些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气息,具有很深的生命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掘课文内容融入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培养学生欣赏的能力,感受美好的心灵,从而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美丽、欣赏、感受人性的美丽。例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了解:为什么题目叫永生的眼睛?文中都有谁捐赠了眼角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提示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教师重点解析父亲说的话,让学生明白只有助于他问健康恢复的死亡才是有意义的,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是可耻的,最后通过对全文的体会到作者对尽自己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敬意和歌颂,使得学生对这一类人怀有无限的敬佩之情,了解到人性的善良和美丽,从而形成正确对待生命的意识,以及学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3.在语言文字上领悟生命的艰辛
人的生命是可贵、美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艰辛和脆弱,人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到生命的艰辛,正确引导学生在艰难困境中也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如《轮椅上的霍金》时,霍金应患病而瘫痪在轮椅上,后又因做穿气管手术而不能说话。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能够直接体现出命运对霍金的残酷,霍金生命的艰辛,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够深刻体会到命运的艰辛,以及在艰苦困境下,霍金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依然敢于与命运作斗争,对生命的怀有浓浓的珍惜之情与眷恋,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阅读,不仅能够从文章人物当中感悟到生命的艰辛,还能从人物身上学习到如何面对生命的艰辛与困境,从而使得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珍惜、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邬冬丽.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融入生命教育[J].教师新概念,2012(4):50.
[2]张秋苑.小学语文与生命教育的有效融合[J].东西南北,2018(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