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语文素养 教学 生活化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跟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时,课前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八十年代人们生活的书籍,同时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是邻居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生活的艰辛,深刻理解长辈对小辈的关心与爱护,懂得并学会感恩,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又如《雷雨》一文,雷雨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可以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猎人海力布》一文,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来演一演。表演前各组同学会在一起探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表演时他们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这样,可让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了文章的宗旨,又学到了其他的知识。
3.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难忘的故乡》一课,作者通过一些场面的描写回忆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抒发了作者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如果只是品味文字,学生体会不到作者的感情,因此可以让学生回家边回忆边做些童年的事情,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语文教学应联系生活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的升旗仪式上,大队辅导员表彰了上学期拾金不昧和其他做好事的同学,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还可以在语文课前开辟一个环节“小小播报员”,让学生们轮流说说学校里每天发生的事情等等。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如学了《巫峡赏雾》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等。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