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朱作仁教授说:“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正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就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比较咀嚼 淬练语感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垂”等字换“挂”,进行比较,为了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可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之处: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二.运用想象 领悟语感
高超的言语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读这段文字,可让学生从“贪婪地吮吸”联想到嗷嗷待哺的婴儿;由“伸展”联想到摆脱束缚后的轻松和舒畅。整个段落使人将春雨中的杨梅树想象成一个饥渴的婴儿,在母亲轻柔的抚摸和温暖的怀抱里,饱吸甘甜的乳汁。
正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对“贪婪地吮吸”、?“欢笑”理解得更深,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使学生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学生也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三.联系生活 深化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可见,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的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拥有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别有韵味的一个“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但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难体会到这“终于”一词的韵味。
四、朗读成诵 强化语感
教学一些感情浓郁的文章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外还他个委婉……”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直到背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表达上很有特点,结构严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有接力读,个别读,赛读等,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语言、美的表达,美的意境,学生的语感在朗读得到培养。
四、迁移表达 广化语感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应该进行迁移表达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杠杆。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可以有重点、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新颖、灵活又扎实的延伸训练,把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教《桂林山水》后,老师抓住这篇文章的表达特色,让学生仿写训练。学生在仿写的训练中,运用在阅读活动中获得课文的知识与情感,融入个人的创新思维,促成迁移,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深化、广化、美化、敏化。
总之,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努力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