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课堂布白

发表时间:2020/7/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期   作者:郭彩霞
[导读] 课堂教学的创新需要创新型的教师灵活应用课堂教学技巧
        摘要  课堂教学的创新需要创新型的教师灵活应用课堂教学技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文阐述了在课堂各个教学环节如何运用真实情境巧妙布白,以及运用布白的基本要求等,以求激活化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  真实情境  布白 深度学习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都强调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和考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推动核心素养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因此,我们教师要站在教学艺术境界的高一层,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体现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性魅力。
        布白,即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达到于无声处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这种“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促进深度学习。好比中国画中的“几只蝌蚪,便画出十里蛙声;一片远帆,便引出万斛离愁”,妙就妙在使无画处皆成妙境。
        一、真实情境下的课堂三阶段巧布白
1.导入巧布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好奇,是青少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心理学上称之为“直接兴趣”。我们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上课伊始,巧妙布白,设置悬念创设特定的情境,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如:教授“乙酸的性质”时,我先抛出身边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煮排骨、烧鱼头时要加点醋?为什么厨师烧菜时常用白酒和食醋混合起来去烹调?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中,紧接着我演示乙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乙酸和乙醇反应的实验,当学生观察到这两个实验的现象,特别是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时,会很自然地结合上述两个问题,进入积极的思考情境之中。从而又从课本回到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也体验了化学的真实、实用之美。
2.授课巧布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朱熹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疑问能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授新课时,巧妙布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如:在“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中,我不直接讲述乙醇能被氧气氧化,而是请一学生演示将铜丝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铜丝表面出现黑色,再将铜丝向内移动触及酒精灯灯芯,铜丝表面即由黑色转为红色。操作上的细微变化,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这是为什么?面对“悬”而一时难“解”的问题,学生迫切希望了解其中的原由,纷纷提出自己的思考。这样打开学生思维的匣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活泼金属能把不活泼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认为钠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这是真的吗?”我模仿主持人黄西,微笑不语,学生们则振振有词:“钠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我笑道:“有请蓓蓓带来实验,眼见为实!”胸有成竹的学生们在观看一位同学的探究实验后哑口无言,紧接着“为什么没有铜析出”、“钠的性质有什么不同”等一个个问题被抛出,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进入深度学习。这样,学生在迷茫时,老师不失时机地指点迷津,为其开启“补白”的智慧之门,正是进行批判性“布白”的价值所在。
3.结课巧布白,诱导学生持续学习。
开头和结尾同样重要。若结课时巧布白,可深化知识,巩固学习兴趣,并使之得以发展,达到意味无穷的目的。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后,我提出“将Cu片久置稀硫酸中,溶液会逐渐呈现蓝色,为什么?”在讲到用半透膜渗析提纯胶体后,提出“在化学中蔗糖能通过半透膜,可为什么在生物实验中,蔗糖却不能通过半透膜?”象这样布白,启迪学生课后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用智慧、动脑筋、融合知识体系,获得自主探究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效果,课堂得以延伸,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保障,推动核心素养发展。
        二、运用布白艺术的基本要求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巧妙布白,最终目的是激活课堂,实现高效,促进深度学习。应根据需要适当地加以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
        1.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布白
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的乐曲。我们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出发,系统地、全面地、多层次、多角度地设置空白。同时,布白的内容难易适中,广度的大小恰当。如果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也起不到布白的艺术效果。
        2.考虑学生特点,因人布白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运用布白方式,使我们所布之白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生出“实”来。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多运用适当的停顿这种布白;在高中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实验技能提高,知识经验也比较丰富,可多用联想和想象的布白形式,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布白,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时,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是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体验,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等具体情况,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布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让学生广泛参与、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积极思考、感悟科学的真谛,才能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陈玉乔.化学教学中预设“认知冲突”的策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17-19.
[2]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