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7/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期   作者:邓志奇
[导读] 中国的孩子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成为世界公认的成绩
        中国的孩子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成为世界公认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创新能力、克服困难独立探究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信心等方面显得不尽人意。我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和听、评课等研究活动,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进行了梳理和小结,找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优化解题策略的方法。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发现很多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比较差。问题解决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但是又比生活要抽象得多。在小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跟着教材按部就班,不知道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通过对错题的分析与对学生平时的解题过程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
应用题一般文字较长,涉及生活常识广泛,科技术语多,有些概念和它的背景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生疏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感受实际问题的亲身经历,缺少生活实践,对数学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不深刻,教师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读题不清,特别是图文混合题,不能正确找出条件和问题。
读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很多学生的读题习惯比较差,在寻找条件和问题时缺乏细致的态度,甚至有些学生在读题认字上就存在困难,自然不能正确解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读题的训练,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读题之后说一说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再用笔分别画一画。在读题时应关注学生读题的完整性,特别是在图文结合题中,一定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图意,力求完整地说出条件和问题。
   (三)对条件本身理解不清,缺乏联系性思考。
    读题是外部可观察的状态,但学生在读题时的内化过程却是很难察觉的。有些情境图,图上有条件,很多学生也能正确地找出条件,但是当教师提问“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时,不少同学就犯难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可能是三种原因:(1)学生对应用题本身的结构缺乏认识,缺少这方面的训练;(2)学生将每个条件当成独立性存在,缺乏连续性思考。(3)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术语。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四)缺乏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对加减乘除的算理本身不理解,造成方法选择上的困难。
具体方法的正确选择不仅依赖于学生对具体情境的理解,同时也与学生对计算方法本身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优化策略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一)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梳理、筛选和提取。
新教材“问题解决”的呈现方式比较丰富,注重以数据表、情境图、漫画、对话、文字等形式提供信息、呈现问题。有些信息是数学的或非数学的,有些题目条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这就要求学生合理取舍。面对一个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情境隐含的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梳理、筛选和提取,让学生在经历把“问题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认读和识别有用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环节里,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完成,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在这一信息梳理、筛选和提取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旧知识进行收集整理,进而促进学生把问题给予解决。
    (二)方法多样,鼓励策略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当一个数学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都会联系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因而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策略多样化。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鼓励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分析、问题解决。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使他们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完善解题策略。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应予以充分肯定,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充分尊重学生,做到既评价知识技能,又评价情感。鼓励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共同分享他们各自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学习评价不同的策略,并丰富和扩充自己的策略。
   (三)强化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但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淡化数量关系,担心被戴上“观念落后”的帽子。其实,《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问题解决模型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题,并不时教给学生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比如实物操作、模拟演示、画图、列表、尝试列举等策略和分析法、综合法、转化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主干、比较、叙述解题思路,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问题解决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的发展。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信息提取、整理中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体验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