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数学”与“生活” 培养应用意识

发表时间:2020/7/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期   作者:左俊英
[导读] 架构数学与生活,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
        【摘要】架构数学与生活,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字】数学  生活  应用  意识 
        《课标》(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应用意识”这一核心概念,认为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吴正宪老师说过:“我们应该走一条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教学之路。只有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渗透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吴正宪老师的《小数除法》一课,吴老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AA制”生活情境,吴老师仅抓准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兴趣点,简单的情境创设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具体”到“抽象”。通过让学生“分一分”,“剩下的1元平均分给4个人怎么办?”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生1把1元换成10角,10÷4=2(角)……2(角),把2角看做20分,20÷4=5(分)。生2则是把1元直接换成100分,100÷4=25(分)。通过”分一分”和“写一写”使学生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成功地将一节枯燥的计算课变得鲜活起来。看似一个简单的“分一分”的过程却变得那么不简单,那么值得回味。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的本质,而且能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应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在生活实践中“用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经验。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我在平时的周末和假期中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活动作业,需要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一起完成。
    (1)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

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基本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我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买一个3000元左右的数码相机,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
        (2)让学生在假期做好出游预算。填写自己要前往的目的地,做好出游计划和费用预算表,如果是自驾游,在地图中搜集路线和里程,调查家用车的油耗,估算汽车行驶所需的油费是多少?还可以根据里程和时速估计完成全程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3)调查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升水。让学生调查水价,计算以下按照这个滴水速度, 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用多久?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这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可以使数学学习富有生命力,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所在。
        三、架构“生活”与“数学”,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如学完《植树问题》后,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一张桌子坐4人,两种桌子并起来坐6人,n张桌子坐几人?”这其实是让学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生1认为:一张桌子坐4人,分开的两张桌子可以坐8人,如果两张桌子并在一起接头处不能坐人,所以在6的基础上每次加2,就有(n-2)个2,一共能坐6+2(n-2)人;生2认为:可以把第一张桌子最左边那个人和最后一张桌子最右边那个人单独来看,每张桌子都坐2人,也就是(2+2n)人;生3认为可以当做长方形的周长来计算:n张桌子,所以长方形的长是n,能坐n人,长方形的宽是1,只能坐1人,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一共能坐2(n+1)人;生4认为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每张桌子分开来坐可以坐4n人,但是两张桌子合并的接头处不能坐人,这属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一共有(n-1)个接头,所以要减去(n-1)人,一共只能坐4n-(n-1)人。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还要要求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利用策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架构好“生活”与“数学”,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的同时还能使学生感受数学带给他们乐趣!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