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意蕴

发表时间:2020/7/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期   作者:王鹏
[导读] 众所周知,根据哲学形态的划分,政治哲学从属于有别于理论哲学的实践哲学
        摘要:众所周知,根据哲学形态的划分,政治哲学从属于有别于理论哲学的实践哲学。而作为一门贴近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的实践哲学,政治哲学按理来说,是与“人性”“人的存在”“人的生命”“人的发展”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因而按理来说,“人道主义”应当是政治哲学的一个基础性价值和议题。但令人深长思之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强势复苏与蓬勃开展中,人道主义却始终没有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如果说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干是正义理论,那么正义理论归根结底,是关于社会基本善品———包括财富、机会、权利、义务———如何划分和分配的理论,而不是关于人的生命存在如何确证和关照的理论。这个情况意味着一个基本事实,即在面对由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如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人道主义救助和援助问题时,政治哲学可能会因为纠结于权利和义务之分配的“应得性”而一筹莫展。不过,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例。因为事实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不仅没有与人道主义发生隔阂,相反其最坚实的思想基础之一和最根本的理论落点之一,就是一种独特形式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的独特性就在于,马克思虽然反对抽象的人道主义,但却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升华了人道主义关于人的解放、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深层思考。在今天,全面挖掘和开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意蕴,无论对于深化方兴未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还是对于构建和发展具有思想解释力和现实涵盖性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都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哲学;人道主义
        引言
        马克思的历史观和欧洲的人道主义思想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本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马克思主义争论的一个焦点,而且是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自始至终关注的热门话题。从80年代初一些哲学学人提出要为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争得一席之地,到90年代中期有人干脆提出马克思的历史观就是一种哲学人类学的主张;从最初有哲学学人建议将“人的问题”作为一个特殊的哲学问题来研究,到现在又有哲学学者认为“哲学即人学”;从十几年前人们将人道主义作为一个有争议的政治道德理想来看待,到十几年后人们把它作为一个更具世俗文化色彩的人文精神来提倡和接受;从原来的以物的世界发展规律为对象的教科书体系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来批判,到今天的以人的世界存在意义为核心的哲学新视野把人道主义哲学问题扩充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学理论体系来分析研究;……以上这些概括虽有简单化之嫌,但大致上可以描绘出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某些主要趋势,特别是反映出中国哲学学人对马克思的历史观和人道主义哲学关系问题认识的发展趋势———从最初的或者简单的“对立论”、或者激进的“等同论”到现在比较成熟的“对话论”以及“综合创新论”。
        1、西方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1883年,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总结了马克思毕生最为伟大的两个理论成就———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是对马克思理想信念和学术思想最为权威的概括和注释,至今依然是国内外理论界理解马克思主义、诠释马克思主义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遵循。如果说唯物史观表达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则表达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特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微观剖析。前者立足于建构,后者立足于批判。前者表明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科学判断,后者表明马克思对私有制条件下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历史与逻辑相违背的批判立场。
        1马克思对近现代自然主义政治哲学的继承与“人道主义”改造
        马克思对近现代自然主义政治哲学的继承,是以一种“内在超越”的方式完成的。一方面,马克思吸收了近现代自然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致思路向以及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念和理论创制;另一方面,马克思在这一吸收工作中加入了自己独创的部分,由此将自然主义政治哲学改造成一种“更为合理”的理论形态,同时也一并将之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思想界面。通向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论逻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拯救出来的。立足世俗人的自然生命和物质性生活而非形而上学的观念来考察和证成现代社会政治生活,如果说是近现代自然主义政治哲学根深蒂固的一个思想和要求,那么,这个思想和要求显然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影响。马克思自然没有像霍布斯和洛克那样,基于人对死亡的畏惧而保全自己自然生命的本能来建构政治哲学,但人存续自己自然生命的要求以及为此而从事生产的要求,却无疑是其理论的一个根本叙事前提。这一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所体现。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中就曾这样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段论述中所提出的问题,自然是一个如何切入和把握历史的问题。在直接的意义上,这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而在间接的意义上,这也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因为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并不等同于政治哲学,但马克思却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内,来考察和阐释诸如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解放等政治哲学问题的。所以,当马克思以考察人类的生存需求及其活动为起点来考察历史时,他实质上也在一定意义上,以此为起点来探索政治哲学的诸种问题。据此而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既是一种真正切近历史深处的历史主义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特定形式的自然主义理论。当然,对于这种自然主义,我们绝不能在近现代政治哲学家所设定的独立的、非社会化的、平等的自然个体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在后者的视点上所建立起来的自然主义,正是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所拒斥的对象。
        结束语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实际上包含了以下层面,基于生存权的“人道主义”,基于“完整的人”的“人道主义”。从这两个层面来看,马克思对近现代自然主义政治哲学的人道主义改造,事实上是在两个视点上完成的,一是他在财产权大行其道的社会背景下,拯救出了生存权;二是他在批判人被降格为“事物”和动物性机能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以人的自为创造本能为前提的、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目的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王鹏,男,云南曲靖(1998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