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史料实证的有效运用 ——以部编人教版《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

发表时间:2020/7/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期   作者:卢西宽
[导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熏陶、提升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一、依循课标和教材,有效运用史料实证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索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2]课标中提出,引导学生依托一定的历史材料,学会解释历史,初步掌握历史认识、历史信息解读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在这半个多世纪,具有同一切侵略者英勇作战的光荣传统的中国人民,面对日本的侵略,进行了一次次不屈不挠的抵抗斗争。其中影响和规模最大的,就是1931年至1945年历时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以后的八年抗战,经历了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曲折发展过程。”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力度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彼时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后起之秀的日本,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改革,从东方小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连续发动侵略战争,一度搅得东亚、东南亚天翻地覆。14年抗战,中国提出抗日“持久战”的策略。与此同时,在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也显现出穷兵黩武的吃力窘境,开始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二、依循学情特点,有效运用史料实证
        从生理、心理发展角度考量,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理性思维、抽象思维雏形初显,分析、判断、归纳能力显著提升。从认知角度分析,初二学生正处于从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过渡,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演绎推理、独立思考、综合判断能力增强。同时,在自媒体充斥日常生活的信息化时代,学生信息接收的广度、深度已是今非昔比。
        历史史料一般偏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如何兼顾历史史料的严谨性和学情的特殊性,这对历史材料的搜集、筛选提出了挑战。“一连串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突然降临,结束了他们的优柔寡断。……极端的军国主义者这时仍反对全面投降,一时间,战争似乎将恶化成由顽固派的军官领导的游击战。但是,天皇在内阁和政界元老的劝说下决定投降。”此种故事型史料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引导学生思考“就在他们犹疑不决时,一连串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突然降临”中大灾难指的是什么,探究“但是,天皇在内阁和政界元老的劝说下决定投降”的原因。
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为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如何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什么它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学生对其中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细节知之甚少。甄选通俗易懂,能够还原彼时历史时空的史料,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认知。如“大会总结了我国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为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依循教学逻辑,有效运用史料实证
   好的课堂需要精心设计和打磨,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逻辑便于凸显教学重难点和学生掌握,史料实证即是教学设计和教学逻辑中有力的教学形式之一。


(一)国共合作,共御外辱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国内联合抗日呼声高涨,叠加苏联、美国、英国等诸多国际性局势,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再度携手,痛击日寇。
        1.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仇敌忾共御外辱
        隋唐时期,日本曾先后多次派遣谴隋使、谴唐使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如制度、文字、奠基等,鉴真更是六次东渡,在日本传播医药、文学等。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励精图治,积极向西方学习,实现了“富国强兵”,迅速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之路。1894年,日本蓄意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一直扩大在华侵略权益。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发起大规模侵华战争。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并先后创建黄埔军校,进行北伐。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面对亡国亡种的民族危亡,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开始形成。
2.创造性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作用
        在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广大官兵英勇抗日,牵制、重创大部分日军。到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敌强我弱,日军欲速战速决,我宜灵活持久的形势,放手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的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日军后方变成战场,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二)百年抗争,扬眉吐气
在封建时代,中国领先于世界达一千多年之久,但在1840年由英国人发动的鸦片战争戛然而止。由此,中国人开始了前仆后继的抗争和探索。
     1.百年磨难,一雪前耻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抵御外敌入侵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世纪灾难。外国列强肆意瓜分中国领土,中国面临亡国亡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的反抗绵延不断,波澜壮阔,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但这些抗争都一一失败了,未能使中国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抗日战争期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最终将穷凶极恶的日本人赶出中国。
        2.亚洲雄狮,历难弥坚
        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完成相当大一部分,与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民党抗日战争策略失误,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威信大减,而代表人民革命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期间运用灵活的抗日策略,取得人民的信任和认可,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注释】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3页。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0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