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发表时间:2020/7/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期   作者:徐菲 刘波
[导读] 体育教学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
        摘要:体育教学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体育技能,也能有效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但在应试教育下,高中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分析体育运动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促进途径,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体育运动;高中;教学;心理健康
        前言:现阶段,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常常会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心理承受能力低等情况而产生焦虑、抑郁、厌学等不良心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1]。运动能体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既可以帮助其强身健体,也能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同时体育具有集体性、竞争性的特点,通过运动比赛能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语言、身体动作交流,能使其在不自觉中产生对他人的亲切感以及信任感,不仅有助于学生团结协作水平的提高,也能有效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体育运动是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交织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其更好地调节心理情绪。
一、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
        现代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高中生在父母及教师的关爱下长大,他们的生活“顺风顺水”,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常常会缺少拼搏、坚持的可贵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毅力,在帮助其健全人格的同时,也能为其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逃课、迟到、早退等问题也已屡见不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都无法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基于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了解其学习需求以及运动偏好,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并利用运动的刺激性、变化性、技巧性以及竞争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要兼顾教学内容的挑战性,让学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从而使其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耐力跑的教学为例,由于缺乏对体育项目的正确认识,所以不少学生都觉得耐力跑没什么技巧,更没什么挑战性,而且运动过程枯燥,虽然是锻炼学生意志的有效途径,可如果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是十分抗拒,那么极易产生完全相反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在操场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放置一些小旗子,学生跑到目标距离就可以获得一支小旗子,获得旗子越多者说明跑得越远。这样的游戏能帮助学生确立一个明确的运动目标,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其意志薄弱、耐力不足的问题。
二、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的心境
        高考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升学考试,每一名学生都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题海战术”仍是文化科目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学生长时间埋头于几案做题,丝毫不敢放松自己。长此以往,学生的性格会越来越内向,甚至变得孤僻、沉默寡言,这给其心理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帮助学生放松心情,引导其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师应转变教学风格,不断优化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运动,教师要注重尊重每一名学生,并充分了解其运动水平以及情绪情感特点,以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同时在学生的运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利用丰富的语言艺术对学生进行语言疏导。比如在进行投中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将靶子想象成导致自己心里不愉快的因素,然后尽情的投中、打倒,让不良情绪得以充分释放。另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分层教学的要点,引导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使其真正爱上体育课程,充分体会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
三、拓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树立强大的信心
        体育竞赛不仅能增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动力,同时也能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信心[2]。因此学校应给予体育教学更多的支持,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如篮球赛、健美操表演、运动会等,以帮助学生调节身心,陶冶情操。教师也应积极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显著心理问题提供运动建议。例如,如果部分学生因课业压力大而出现焦虑症状,教师可抽出一定的课余时间进行额外的体育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锻炼消除焦虑因素。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以争取到家长的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学校也可积极组织家庭形式的校外体育拓展活动,在周末时让家长陪同学生一起徒步、登山或骑行,这样不仅能进一步磨练学生的意志,也能使其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树立起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要给学生徒增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体育“后进生”,绝不能一味地职责或惩罚,应多利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其学习信心。比如在进行立定跳远时,有一些学生可能长时间反复练习都无法合格,当他通过一次次地努力终于达标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说一句:“你终于达标了。”而是应该说:“不错,继续努力,还能跳的更远。”体育教学的最根本目的还是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额外布置家庭作业,使其能在家庭的督促下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
        结束语:体育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应针对高中生的特殊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心理障碍,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霞.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方略[J].考试周刊,2018(34):137-137.
        [2]申明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联性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11):1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