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戏剧表演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在戏剧表演教学中,教师综合利用教学与戏剧元素,全面提高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戏剧表演与角色扮演类游戏有着本质上的差异,首先,戏剧表演的“自娱性”低于角色扮演游戏,儿童既要深刻把握剧本即文学作品的内涵,又要遵守戏剧表演的规则。其次,戏剧表演相对于戒色扮演游戏来说更能够体现儿童的价值观,儿童选择角色、按照顺序进行表演,一方面需要儿童具备较高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儿童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儿童会处于为难心理不能主动参与戏剧表演活动,教师也难以直接进行戏剧表演教学。将童话故事与戏剧表演结合,能够降低传统剧本的复杂性及难度,丰富戏剧表演形式,充分发挥戏剧表演教学的优势。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究童话故事与儿童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旨在为儿童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童话故事,戏剧表演
引言
童话故事是儿童喜爱的读物,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及趣味性。在儿童戏剧表演中渗透童话故事,能够加强儿童与童话故事的互动,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同时,基于童话故事的戏剧表演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能够满足儿童对阅读、语言表达及情感表达的需求,使儿童在戏剧表演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儿童身心协调发展。近年来,童话故事与戏剧表演相结合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各幼儿园也在积极建设园本,期望能够在戏剧表演教学中培养儿童综合素质。但从实际的教学中来看,部分教师仍没有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在选择童话故事、确定角色、选择戏剧表演形式及表演工具时 ,没有充分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削弱了儿童参与戏剧表演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部分教师没有将儿童的表演可视化,只单纯开展活动,不注重对儿童文明道的培养,降低了戏剧表演教学的实效性。下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童话故事与儿童戏剧表演结合提出几点建议。
一、利用绘本,帮助儿童把握童话故事内涵
儿童正确把握童话故事内涵是演绎故事的基础。传统的剧本以文字为主,教师以成人认知将剧本内容传授给儿童,而不是以儿童视角分析剧本,导致儿童难以抓住童话故事中人物的特点。绘本与我国传统的插图式故事书有着很大的区别。绘本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有一些无字绘本,主要是利用图画展现故事,通过图画来构建幼儿的精神世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为此,教师可以选择通话故事绘本作为剧本。首先带领学生阅读绘本,让儿童抓住绘本中人物的语言、神态进行表演,体会童话故事的思想,掌握童话故事人物的品质及性格特点。以《大卫,不可以》童话故事为例,故事中的大卫十分淘气,犯错后还得意洋洋,经常把家里搞得一团糟,妈妈虽然责怪大卫,但是当大卫打碎花瓶时却给了他一个拥抱,并对大卫说“我爱你”。这一故事仿佛是儿童生活的写照,儿童会有意无意的作出违反家庭、幼儿园规则的行为,但这并不是幼儿的初衷,规则的条条框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展,但规则的设置是必要的,在这种矛盾与冲突中,教师既要让幼儿明白遵守规则具有利己利他的意义,也要给幼儿充分的人文关怀。为此,教师可以扮演调皮的大卫,让儿童扮演“妈妈”。例如,教师将表演区域的材料乱丢,在找不到玩具时就会哭喊,让幼儿帮助“大卫”,并解决“大卫”所遇到的问题。在该活动中会发现,幼儿的本质是善良的,并且具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要让幼儿体会到,如果以自己的快乐来破坏合理的规则,将会给他人造成困扰,以此来引导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发挥戏剧表演教学“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自制道具,激发儿童表演兴趣
罗恩菲德曾经说过:“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戏剧表演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极具变化性,如果使用市面上可以购买或教师制作的表演道具,一方面不利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使戏剧表演教学过于片面。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自制道具。
以《灰姑娘》童话故事的戏剧表演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自主收集材料,结合自己表演的角色制作道具。首先,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废旧材料属于“可回收”的物质材料,即通过改造能够恢复或转变其使用功能。在幼儿的头脑中,对物质材料并没有“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等概念,教师可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利用废旧材料的特殊性质向幼儿简单介绍垃圾分类,让幼儿能够有意识地对身边的物质材料进行辨别。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家里收集几样“可回收”的物质材料,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同时,废旧材料也属于垃圾,不过是“可回收”垃圾,幼儿教师可以向幼儿讲解乱扔垃圾的坏处以及垃圾回收的好处。其次,以“灰姑娘”角色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思考,灰姑娘在参加舞会之前的形象及参加舞会时的形象,选择合适材料分别制作灰姑娘的衣服,如灰姑娘在参加舞会前穿着破旧的衣服,可以用废旧布料和塑料袋制作“破旧衣服”;灰姑娘参加舞会时身穿着漂亮的衣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衣服上粘贴自制的花朵等元素。通过自制表演道具,能够培养儿童手脑并用能力,激发儿童的表演兴趣。
三、制定公约,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
戏剧表演需要儿童遵循表演规则。因此,教师在开展戏剧表演前,需要让儿童了解表演的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并逐渐了解规则对他人及自己的约束性。教师不应对儿童进行严格而机械地认知教育,而应当将规则渗透到戏剧表演中,一遍儿童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并意识到规则视域每个人息息相关,以提高儿童对表演规则的意识。为此,教师可以与儿童一起制定表演公约。教师首先要让儿童成为公约的制定者,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增强儿童遵守规则的意识与主动性。
在戏剧表演中,儿童破坏表演规则的行为较多,如抢台词、破坏表演道具、抢角色、窃窃私语、注意力分散等。在表演结束后,儿童将道具随意放置,妨碍其他儿童活动。教师可以针对这些现象,引导儿童抵制不良行为。如:当儿童提出:“老师,我还没说完台词他就开始表演了”此类关于不良行为的反馈时,教师可以提出“拿小朋友,你觉得他应该怎么做呢”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叙述,用纸笔记录儿童反馈的建议,并按上儿童的指印,以儿童的名字命名此条表演公约,让每一名儿童都能参与到表演公约制定中。同时,教师可以成立“表演公约监督小队”,将儿童进行分组,每一组负责一周的监督工作,一方面可以全面监督儿童的表演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约束。
四、演绎故事,培养儿童戏剧表演能力
童话故事中具有多变的情节及形象突出的形象。以《美丽的小路》为例,故事中包含许多形象,如鸭先生、兔子小结、鹿先生,也有小路的变化:小路由“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小路的两旁开着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变为小路上都是泥巴、菜叶和小瓶子。故事短小,情节生动,同时蕴含保护环境的深刻内涵。在戏剧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负责旁白,引导儿童在故事框架下,寻尊故事提供的线索和规则合作表演。首先,选择角色。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角色,教师负责引导学生思考各个角色的特点,如鸭先生和兔子小姐走路的特点,每一角色说话的特点等。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布置场景,原来的小路上有五颜六色的鹅卵石,小路旁有魅力的鲜花等,儿童根据故事,自主布置表演场景。再次,教师组织儿童表演,向儿童解释,表演并不是简单地念台词,而是要结合故事情节,表现出动作,如兔子小姐的扮演者蹦蹦跳跳跳地来到小路旁,指着小路旁的花草赞叹地说:“呵,多美的小路啊”,然后再蹦蹦跳跳地退场,注意说台词时的表情和语气。在表演过程中,可能出现儿童不愿表演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采用鼓励、激励的方式,帮助儿童树立信心。
五、改编故事,培养幼儿创新精神
戏剧表演活动的组织并非教师单纯安排幼儿按照童话故事表演,而是应当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性,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针对通话故事进行改缩,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以《三只小猪》为例,三只小猪各具鲜明的性格特征,与大灰狼之间所产生的情节冲突具有多种变化。教师在教学的开始仅仅告知幼儿的故事名字。让大家根据白己的想象去分别扮演对应的角色。用自己的想法去联系三只小猪与大灰狼之间的关系。内容并不需要按照给本去开展。而是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创编,最终所展现出来的戏剧表演不仅仅是主角关系。故事内容以及故事情节力面的变化,同时也存在诺多意想不到的创新情节。
六、优化情节,发展儿童综合能力
童话故事与戏剧表演的结合,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综台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教师来说,应当综合参考幼儿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特征。针对童话故事情节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构建起各个角色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帮助幼儿更好地融人到戏剧表演中来,让幼儿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进行更好的互动,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协作、互动、交流能力的全面发展。
比如,对于《小怪物来了》中涉及的第二个救学活动。小汪汪的出现,教师可以在旁边针对情节进行优化。给予引导性的旁白:猪妈妈要被小怪物吃掉了,大家应当怎么帮助猪妈妈呢?基于旁白的引导,幼儿开始议论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法,“让猪妈妈躲起来”“小怪物只是在吓唬猪妈妈,他不会吃掉招妈妈的”..这个时候,教师再拿出道具(骨头、白菜、胡萝卜等)。提出问题:小汪汪是小怪物。我们给他什么吃的,他才不会吃掉猪妈妈呢?大家快帮猪妈妈思一想。如此,幼儿基于教师的引导,很快能够选择正确的答案。教师最后再引导幼儿进行戏剧的表演,童话故事中的各个角色之间的联系自然就更为密切,幼儿自身也成为戏剧情节的参与者,自然能够更好地参与进来。
七、表演可视化,进一步提高儿童参与戏剧表演的积极性
表演可视化,即讲儿童的表演成果可视化,是儿童能够体会到学习戏剧表演的作用,继而在表演过程中获得自豪感与体验感。为此,教师可以开展“我来演故事”活动,可征求家长意见,请家长与儿童一起表演。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儿童的表演过程录制成视频,发送至班级微信群内,供家长与儿童欣赏。此外,教师可以将儿童表演过程以直播形式展现,听取受众对儿童戏剧表演的意见。最后,教师以及幼儿园可以承接商演项目,引导儿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向更多人展示自己的表演,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结束语
戏剧表演是一种互动型教育模式,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及儿童创新、创造能力的发挥,致力于培养儿童语言运用能力、身体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童话故事与儿童戏剧表演相结合,能够降低戏剧表演的难度,激发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戏剧表演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在戏剧表演教学中渗透童话故事,利用童话故事绘本,帮助学生掌握童话故事的内涵;通过自制道具,培养儿童手脑并用能力,激发儿童的表现兴趣;通过与儿童共同制定表演公约,提高儿童的规则意识,规范戏剧表演秩序;通过演绎故事,对儿童表演进行指导,为儿童表演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通过改变故事,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通过优化童话故事情节,发展儿童的综合能力。通过将儿童表演可视化,使儿童获得自豪感与体验感。
参考文献
[1]朱亚楠.浅谈儿童戏剧教育[J].大众文艺,2020(01):240-241.
[2]赵蕊.论儿童戏剧教育的课程目标与架构依据及特点[J].戏剧之家,2019(36):162+164.
[3]唐萍,张蓉.全课程下的创造性儿童戏剧校本课程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08):11+10.
[4]李志玲.绘本融入儿童戏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探讨[J].读写算,2019(17):37.
[5]冯竹君.站稳儿童主场:以问题为导向的儿童戏剧实施模式[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9(05):24-27.
[6]王浅.幼儿园教师提升儿童戏剧教学能力的探察[J].河南教育(幼教),2019(05):57-59.
[7]施丽华.《儿童戏剧表演》教学实效提升的路径探究[J].汉字文化,2018(S1):129-130.
[8]宋敏.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D].上海大学,2018.
[9]余娣. 俄罗斯幼儿园戏剧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10]张金梅. 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