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

发表时间:2020/7/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期   作者:严龙
[导读] 本节设计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一、设计思路
        本节设计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化学反应中体积是否守恒,进而通过分析和实验探究逐步形成宏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再通过对所学原子概念的进一步剖析,从微观层面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类比、迁移等思想方法,通过实验探究逐步渗透宏微结合、证据推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质量守恒定律》,属于《课程标准》中五个一级主题之一物质的化学变化中的二级主题。在第二章第一节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进行了实验探究,第三节原子、分子等微粒的概念理论为本节内容打好了知识理论基础;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质量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原子的概念理论、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从“宏观——微观——符号”的角度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并为后面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对分子、原子、元素和化学式、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等相关知识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已初步了解一些化学反应,掌握一些简单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量变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此外学生在讨论、评价、探究的学习方式及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而通过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并从本质上真正理解该定律的实质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实际,本节课的实验方案通过联系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得出分析量变的思想方法,再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结合白磷燃烧的视频,使学生自然形成对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认识,体现学习螺旋上升的特点。
三、教学思路流程图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及证据推理能力。
2.通过化学反应微观的模型联系化学反应的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培养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化学史的了解,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培育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继承、发展、创新及坚持不懈地探寻科学规律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知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方法:类比法  演示法  发现法  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培养

附图:1.封闭实验装置照片   2.质量守恒微观示意图




   
八、教学特色
1.教学框架方面: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微观分析揭示本质,化学史体现育人理念,既建构了知识体系,又让学生形成了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设计方面: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变化的分析,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重视知识方法的建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3.教学方法策略方面: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应用图片、手机投屏技术、实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提炼信息,渗透分类、类比、迁移等思想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将抽象概念直观化、具体化,逐步引领学生。
4.从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如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记录、动耳倾听,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参与度高,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既有对实验方案的分析评价,也有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评价内容、方式多样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