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理性公民。作文的训练,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疫情之下,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当下新闻热点素材,进行作文系列训练,渗透公民理性思想教育。
一、作文系列训练设计
1.训练一常识的力量
我们该如何辨别谣言,去伪存真呢?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随之而来的还有“疫情谣言”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全身喷洒酒精或氯能杀死新冠病毒”“气温升高后,新冠病毒将自行消失”“明天早上四点到四点半不要出门,政府将会安排飞机洒消毒药水,请相互转告”“5G移动网络会传播新冠病毒。”因为轻信这些谣言,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和伤害。人们连夜排队抢购双黄连, 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妇女全身喷洒酒精造成大面积烧烧, 英国民众烧毁多处5G基塔……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相关组织都不得不进行“辟谣”。我们该如何辨别谣言,去伪存真呢?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训练目的:辨别谣言的根本方法——要有常识的力量。
2.训练二语言的魅力
语文不外表达思想与情感。而如何表达却大有文章,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值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在驰援武汉、抗击疫情方面,汉语无疑也承担起了此一重任。
《人民日报》公众号日前曾推出《看看这几条标语横幅,你就明白为什么要依靠人民群众了》,里面罗列了一些标语横幅,如“发烧不说的人,都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 级敌 人”“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湖北回来不报告的人都是定时炸弹”“今年过年不串门,来串门的是敌 人,敌 人来了不开门”“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等。
该文认为,“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
那么,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之日本,在此次援助武汉、帮助中国抗击疫情中,又是如何做的呢?日本捐助武汉抗疫物质之外包装箱上,印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此条出自真人元开的《唐大和尚东征记》记载,此为绣在当年日本国长屋(日本的相国)曾造千身袈裟布施给中华大德,袈裟边绣着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鉴真见后,深感中日为有缘之国,遂决意渡海传法。
对比土味宣传语和阳春白雪式的宣传语的宣传效果,为中国援外物资拟写一条宣传语。
训练目标:理解宣传语背后的思维方式——粗暴,命令,恐吓或同理、同情、同心。
3.训练三逻辑的力量
武汉某医院一个肺科主任医生说,救治一个重症冠状病人的过程以及艰难程度,还有消耗的成本,真的不可思议,一个重症患者,从住院到能基本出院,用EcMO治疗,大致要花近四十万左右的成本,不用EcMO也要二十万左右,况且还有后期治疗,并且还不保证这个病人存活几率有多高。因为医治一个重症患者,需要五六个医生协作才行,单说一个医生的防护服等成本一个人就要近三四百元,如果中途出来喝水或上厕所,这套用具就得报废重穿一套。一个重症患者平均下来一天要消耗10套。国家拨款六百多亿抗击这次疫情,号召大家不串门,不聚会,堵住源头,避免交叉感染,可想,防范得当,能为国家要节约多少资源,资金。然而被救治的重症患者大部分是老人,他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也不大,耗费如此大成本的救治,是否值得?有人质疑。
请运用归谬证伪写一段话,反驳以上的观点,不少于100字。
训练目标:学会运用归谬法,同时让学生明白生命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4.训练四决策的前提——理性的辨析
决策需要什么——你是否赞同一线医护人员子女中考加分?——集体免疫是否可行?——你如何看待方方日记在国外快速出版?
训练目标:学会从正反角度思考问题,找到辩驳的角度。
二、教学效果和反思
总体来看,四次作文训练效果比较的好。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学会理性辨析。
用当下新闻热点素材,进行作文系列训练,渗透公民理性思想教育。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对作文训练的抵触情绪。比如在“我们该如何辨别谣言,去伪存真”训练中,学生就不仅仅将作文训练当成作业,而是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起来,去劝导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要误信谣言。在“你是否赞同一线医护人员子女中考加分?——集体免疫是否可行?——你如何看待方方日记在国外快速出版?”的训练中学生会有参与决策的意识,做世界的主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由于当下疫情为热点事件,所以学生的作文有许多参赛的机会。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以期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2.要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并重。关注热点,并非一味追求热点而抛弃常规作文训练技巧和手法。学生的作文训练还是需要不断的修改的。比如。
学生原文:给疫情医护子女中考加分,对此我持反对态度。如果说父母是一线工作者就给其子女加分,按这个逻辑,那么吃野味的人的子女岂不是要倒扣分?奋斗在一线的是医护人员,并不是他们的子女,如果荣誉也可以世袭,那么岂不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子女直接保送清北。显然都是荒谬的。医护人员的子女往往能得到较好的教育,如果再加十分,那么,寻常老百姓家的孩子,他们的努力算什么?本来可以有机会上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却因为父母不是医护人员失去了这个机会。相反给医护人员加薪补长假不是比加分政策更好吗?医护人员往往是学历较高的,他们更有能力去把他们的子女培养好。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么敏感的政策?
点评:前半部分归谬法运用的很好。后面的医务人员的子女往往能够受到较好的教育,往往比较优秀,逻辑不严密,不能够成为不加分的理由。
修改:
给疫情医护子女中考加分,对此我持反对态度。如果说父母是一线工作者就给其子女加分,按这个逻辑,那么吃野味的人的子女岂不是要倒扣分?奋斗在一线的是医护人员,并不是他们的子女,如果荣誉也可以世袭,那么岂不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子女就可以直接保送清北。这些显然不合理。(语句更为通顺)医护人员由于自身素质比较高,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一般都比较的重视,他们子女学习往往是比较优秀,(加因)对这些孩子来说,中考不需要加分。(结果)(补充,使论证更为严密)当然医务人员的子女有些学习不那么优秀的,他们通过加分占据了与他们不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对他们来说也未必是件好事,他们未必能够跟得上高强度的学习进度。(进一步论证)而且这样也违背国家选拔人才公平竞争的初衷,这对更有能力的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即能鼓励医护人员又没有争议的做法,而一定要用这种敏感的政策呢?(结论)
3.训练过程中教师不要预设立场,尽可能的提供前因后果和各方评价。对学生的文章应重在逻辑思维的批判上,而不是立场。比如“你是否赞同一线医护人员子女中考加分?”很多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持反对意见,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持反对意见,逻辑是什么。也可将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文章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真理越辩越明。比如有学生就能从政府职权,是否伤害其他群体,教育是否公平各个角度就形评析。
新冠疫情是场灾难,而我们需在灾难中成长。这也是此次作文训练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