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负责人,对于一个班级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受到应试教育和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班主任过于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日常的班级事务处理中也偏向于学习成绩相对好的同学。这就造成了小学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了隔阂,造成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漏洞,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道德品质培养。基于此,如何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下,针对小学班主任的沟通方式进行改进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平等交流;学生沟通
教育沟通作为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同学生进行教育互动的基础。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沟通有利于辅助其形成正确合理的三观,并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目前很多老师和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个人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沟通。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的批评,也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沟通。故而,笔者认为在这种背景下,讨论如何进行小学班主任的沟通方式的改革十分重要。
一、小学班主任沟通方式概述
小学阶段是学生快速成长发展的阶段,对于学生的三观形成和习惯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班主任作为小学班级中的主要负责人,同学生们朝夕相处,可以看作学生在学校最为亲近的人。他的言行举止和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小学班主任可以认为是除父母之外对于小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班主任能够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将会拉近同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工作和思想道德上的培养。
二、小学班主任沟通方式现状
(一)师生地位不平等,沟通存在隔阂
在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老师对于学生之间往往是处于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们往往认为学生的心智发展并不健全,不能够做出争取的行为,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正确的管理。但是实质上,这样的行为,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或者叛逆等心理。二者之间会因为不平等的地位造成的视角不同,而形成对立的持方。长此以往,学生基于多方面原因会与班主任之间产生隔阂,二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
三、小学班主任沟通方式革新
(一)创新师生平等主体关系
要实现有效的沟通,首先要转变老师自身的教育观点,创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二者在日常的沟通和交流时,老师不能以教导者自居,而应当是报以讨论的心态,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并对其由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想法进行鼓励。对于其错误和不正当的想法进行引导,不能直接批评,而应提出自身与之对立的观点,并为其分析利弊。
小学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提升,自我的意识也逐渐提升,对于外界权威的观点也会开始持怀疑态度。如果是粗暴的进行否定,只会让其愈发坚持自身的观念。只有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让其自身发现不足,才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沟通的有效化。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双方彼此更加了解,老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教育。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小学生的沟通除了平等互信的基础,还需要对方尤其是老师的肯定。正如之前所述,班主任作为其父母之外,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小学生对其的感情十分深厚。并且在小学阶段,学生不断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提升,都急需外界的认可以提升自我的成就感作为前进的动力。故而,老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闪光点的发掘,并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可以快速的拉近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
(三)转变沟通出发点
想要实现合理有效的沟通,首先需要双方建立互信的平台。其次需要双方拥有一致的目标与观点。只有从对方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剖析和整理,才能够了解对方诉求的合理性。只有了解了对方诉求的合理性才能够保证沟通时实现双方利益的均衡。班主任在同学生沟通时也需要如此。班主任在沟通时需要了解学生的诉求和想法,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的口吻进行对话。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他们想法单纯天真,如果能够让其体会到老师和他的出发点一致、他的想法和观点受到了尊重,就会更加愿意倾听和理解老师的教育,实现有效沟通。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首先要转变自身的理念,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在平等的相处中实现学生和老师距离的缩小,让老师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学生进行鼓励,满足其自身的成就感,让其尽少的抵触老师的教育,实现有效的沟通。最后,需要进行老师转变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沟通,用相同的视角看待问题,用不同的视角进行教育,这样就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李秀英、李春南,《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
[2] 王信华,《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年。
[3] 梁晨,《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