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四个维度

发表时间:2020/7/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期   作者:程龙 洪晓斌 罗先润
[导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提供了基本依据。
        关键词:理解;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维度
        引言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学懂悟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彰显,在指导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愈加鲜活。
        1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真理特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经历了从单纯的理论走向理论与实践结合、从“两个必然”到“两个绝不会”的理论补充、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从西方到东方的跨越。其真理特质源自于思想本身具备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认识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作为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武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激励,站稳人民立场,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把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特质的全面揭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价值。
        2.1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理论本色
        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成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构成其内核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了思想基础。
        2.2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马克思主义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以人类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维护群众利益。从十月革命到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动群众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服务人民和扩大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相结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历史维度: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是制度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深厚历史基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国家大一统、集体主义、天下为公、民惟邦本、德主刑辅、任人唯贤、选贤任能、以和为贵等丰富的国家制度和治理思想,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这是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基因,也是这一制度获得生命力的精神根脉。就国家大一统来看,几千年来中华儿女一直在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里生活奋斗,期间虽有短暂的民族纷争与对抗,存在分裂割据的局面,但融合、统一、发展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正是这种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我们拥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最终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民族共同体。
        3主体维度: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历史创造主体是制度具有生命力的动力源泉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能否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关键取决于这一制度安排能否充分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能否善于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因此,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和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获得人民认同拥护而具有生命力的动力源泉。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制度和“三三制”政权制度的探索与实践,还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实践的成果,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正是以人民群众为历史主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推动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创新,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4理论维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制度具有生命力的思想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首先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以无可辩驳的理论逻辑和不容置疑的实践逻辑证明其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为我们国家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回顾历史,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地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模式,但无论是农民阶级提出的“天国理想”制度,洋务派主张的“中体西用”制度,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的“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派梦想的“民主共和”制度,都因狭隘的阶级利益和救国制度方案的局限,无法改变近代中国日益衰败和被动挨打的境地。事实证明,面对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相互勾结,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照搬西方制度模式,就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十月革命炮声中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以其改造世界和改造社会的真理力量,使在屈辱和黑暗中探索前行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种追求公平正义、使人民摆脱被奴役被压迫被剥削而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崭新社会制度,它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抽象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不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光明前景。
        5实践维度:坚持灵活的制度创新是制度具有生命力的现实基础
        一种制度安排的创立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生成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有些制度需要随着社会实践和认知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并通过及时的制度创新,来有效克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矛盾与困境,以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是制度保持生命力的必要条件。我们党一直把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强调要自觉增强国家制度创新的理性思维,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结束语
        马克思的伟大人格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根植于理论品质,依靠于创新发展,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的具体结合中。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凸显生命力和创造力。
作者简介:
程龙,男,江苏宿迁(1999年08月1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洪晓斌 ,男,福建南安(1998年09月28)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罗先润,男,江西瑞金(1999年09月0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