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与知识相结合的学科。通过有效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知识储备,而且可以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由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的具体事件与当今生活相距甚远,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学生很难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影像等因素的有机结合,解决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困难,为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辅助性;主动性;针对性
多媒体技术利用自身优势以声音、图片、影像等形式,生动地将过去抽象、枯燥的历史事实呈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突破了课堂的狭小世界,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激发多种感官,将教学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笔者将从辅助性、主动性、针对性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多媒体的出现,它让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和多样,学生通过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不仅仅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其实学生更多的是对多媒体播放的内容感兴趣,而忽视了历史教学本身,这也就造成了多媒体对学生潜意识学习重点的误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多媒体只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与黑板、投影仪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不仅为教师备课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源,还节省了教学难度,所以,教师想要正确的应用多媒体,就应该重视学生对于课堂的重要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例如,以学习《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一课为例,这一单元主要讲的就是对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正在不断发展,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将利用课下的时间寻找相关的影视资料,在正式上课时我将这样为学生们进行讲解:“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文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发明是什么吗?现在大家看向大屏幕,从我所播放的视频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因为这节课与现代科技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能用自身特有的优势,综合完成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实多媒体的应用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改变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因此教师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制作更加科学、更加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以学习《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可以对物质层面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会对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这一节课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三、利用多媒体针对重点内容讲解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年代较远、知识点太多等等都成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阻碍,这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认知障碍,正因为如此,历史概念成为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的难点和重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解决这一现状,但是随着多媒体的出现,很容易的就化解了这一难题,多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针对难点内容,化繁为简,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例如,以学习《毛泽东思想》这一课为例,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将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在正式上课时我将这样为学生们进行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出现给世界各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分析解决了实际问题,然而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也是最早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所以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除了国情不一样之外,还有哪些特点呢?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吧!”然后播放相应的课件,毛泽东思想是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之一,所以我会将这节课的内容重点讲解。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呈现了大量的知识,这为教师节省了编写复杂的板书的时间,但有时教师忙于展示炫目的课件,往往忽略了课堂上最重要的因素——人为因素!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也有一定的欠缺,他们的目光只集中在课件的流畅衔接上,局限于平台的前端,无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已经成为多媒体课件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切记的是。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题,但多媒体的应用为历史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海燕.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104+106.
[2]栾新建.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J].中国教师,2019(S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