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6期   作者:王天林
[导读] 从以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教学模式来看,学生主体性
        摘要:从以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教学模式来看,学生主体性,以及自由程度很难得到保证,由此导致课堂“教”与“学”的高效性始终不尽如人意。对此,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而项目化教学以其独有的特点自然可以满足“教”与“学”的需要,应该在课堂实践中得到高度重视,本文就立足其实践路径作出明确的论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项目化教学;实践路径;探索研究

引言: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大力实施,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关注的重中之重,普遍希望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地效率。正因如此,项目化教学也随之受到广大教师的追捧。文章就以此为课题展开相关的研究与探索,希望广大教师在研究观点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明确学习项目
        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总体流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课堂导入环节作为重要的起始点,承担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的重任,也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所在。为此,在项目化教学实践路径的构建中,教师依然要利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这一平台,实现学习项目顺利的导入,为项目化教学贯穿课堂全程打下坚实基础,其间,创设理想教学情境自然是极为必要的。
        以《海水的性质》教学为例,在进入课堂导入环节后,教师要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既达到汇聚学生视线的目的,又能激发出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即:“大海想必每一位同学都不陌生,那么海水与淡水之间有什么不同呢?”随后教师要将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学生展示出来。在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之后,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并向学生表明哪些同学的观点与本课所学知识点有着一定关联性,进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将本课的学习项目引入进来,即:“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以及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显然为项目化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立足合作探究活动实施项目流程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项目化教学在做到通过理想教学情境顺利导入学习项目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要进入到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项目流程的全面实施。在此期间,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无疑是明智之举,因为该教学形式有助于增强学生课上学习的自由度与自主性。
        以《地质灾害》教学为例,在学生明确所要学习的项目后,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预防措施与关联性。

”教师接下来就要将一切权利赋予学生,真正做到学生作为知识探究和获取,以及能力培养的主人,充分展现出学生课堂主体性。其间,教师先要倡导学生自行组建学习小组,明确项目负责人。其次,则要向学生明确学习项目执行中包括哪些任务,倡导学生自行分配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最后,则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项目分析与讨论,以及组织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整理,教师则要深入到学生之中,根据学生探究的切入点和思路,为之提供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在学生的出研究成果之后,教师要随即组织学生表明研究成果,以及成果产生的路径,最后在倡导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对弈,从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以及“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在这一过程里,由于学生课上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课堂学习的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所以学生能够更快速的掌握课上重点内容、攻破难点内容,教学成果自然较为显著。

三、以师生互动形式开展项目总结与评价
        从教学模式的应用角度出发,总结与评价毫无疑问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是学生明确学习成果,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需要的主要平台,更是教师找到教学方案改良的关键所在,高中地理课堂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也不例外,而通过师生互评的形式来进行项目总结与评价效果显然是最为客观的。
        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为例,在项目化教学实施流程的末端,有效开展项目化总结与评价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包括“双主体”总结活动,同时还要包括师生互评活动。针对前者而言,教师要以语言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能够说出“当前人类所要面临的集中环境”,以及“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办法”,随后教师要加以相应的完善,确保学生能够明确课上研究了什么、得出哪些结论,为学生课堂知识点的串联提供良好平台。针对后者而言,教师既要结合学生项目研究成果作出评论,还要针对学生项目研究的状态加以点评,确保学生知道课上学会了什么、更应该注意什么、课后巩固的方案、保持良好学习状态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确保学生课上学习成果与状态能够得到客观认知。最后,教师要将时间再次交还于学生,倡导学生针对课堂学习的全流程做出评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教师则要将其视为项目化教学方案调整的根本立足点,由此确保项目化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结合以上论述观点可以看出,在利用项目化教学应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所提出的新挑战的过程里,教师必须做到项目化教学全流程的高度完善和适用,由此方可确保课堂教学成果达到甚至超出预期目标。为此,如何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流程,确保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案的高度适用就成为广大教师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更是确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杨蓓蓓.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7,(16).
[2]龚慧芬.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考试周刊.2018,(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