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以汽修专业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6期   作者:王光辉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就纷纷呼吁唤回“工匠精神”,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就纷纷呼吁唤回“工匠精神”,让其成为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思想助力。而职业教育勇担重任,在以培养实用型职业技能人员为前提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将专业化、规范化、技能化、职业化的行业训练作为重点。新的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校企结合”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积极主动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以汽修专业实际教学为例,针对当前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学模式;行为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工匠精神”就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一线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师需要深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汽修专业为例,阐述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
        一﹑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职校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易产生厌学、学习恐惧等情绪。实践表明,行为导向教学法对于社会技能的形成、解决学生不良的学习情绪和行为问题都具有积极意义。它能系统地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调整进度和强化学习来激发和保持动机。
行为导向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涉及的学科知识面较广,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因此,专业教师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将生产工艺经验与教材内容整合,重构原有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获取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为使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学习活动,教师的学习指导必不可少。因此,在学生进行分组职业活动之前,教师要根据本次教学内容简明扼要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因此进行分组展开至关重要,分组活动不是多个学生简单聚集起来讨论,不同于传统的集体讨论,而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由全组成员共同承担工作任务,由组内成员策划人员分工,由学生自主设计和调控工作过程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进而使其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分组活动形式往往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为使小组活动不流于形式,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并挑选一名自律性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根据汽修专业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以5人组成小组单元,每组配置1个负责人,并以学习任务工单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职业活动的内容与要求。通过分组职业活动,使学生实现行为能力目标。
        二、实施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课程教学,课堂的中心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景也是模糊地存在。这一教学模式,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化基础薄弱的职校生,势必行不通。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但这种基于实践工作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一直接受掌握的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学生在初期接受时会产生不适应,甚至不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仍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指令,不会对学习过程作出积极主动地响应,这将导致学生在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后产生“学习效果不明显,知识的获取量还不如传统教学的多”的看法。基于此类情况,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是发现故障,判断故障性质,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维修方案,检验维修效果,以及对维修过程进行反思的系列活动。它要求维修人员能在行动过程中构建出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知识体系。目前大部分职校汽修专业的教学是以汽车系统结构认识、汽车系统原理理解、汽车部件拆装检修、汽车故障排除思维训练为主的平行学科知识储备教学,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实际工作任务设置汽车故障排除的教学项目,通过真实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排除汽车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关键的操作技能、维修技巧及关键知识予以指导,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行动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关键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组织开展教学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但有一些学校专业教学设备严重不足。面对如此困境,多媒体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汽修专业是一个要求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的专业。为了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在拆、装汽车零部件或总成时,可以先让他们看多媒体教学录像、动画然后利用仿真软件练习,从中正确选择工具体、量具,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分解组装的步骤,最后再到实训室实际操作,效果非常显著。
同时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氛围,学生可利用平时掌握的电脑知识主动学习,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直观、清晰、易懂是电教手段的特点之一。有的教学内容涉及的机件较小,内部结构复杂,无法用眼看清,只得凭想象,而录像、多媒体教学,这方面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一目了然,消除了传授知识的“盲点”,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发动机无法启动,发动机运转不均匀,排气管冒黑烟并有放炮声等故障均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产生的原因,利于学生接受。
        四﹑建立评价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考试大多采用的是结果评价体系,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知识的储备情况,这种评价方式的确能一定程度地激励学生,但其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应有以下的突破。首先,将由教师主导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三维立体的评价模式,其中应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做的努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其次,改变学习结果评价模式而转向专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模式,重点评价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识、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最后,由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转向对其工作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完成各工作项目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行动是否规范、计划是否周详等。值得注意的是,职校生对于这种新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仍然很陌生,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寻求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模式中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该坚信,在汽车维修教育这一领域我们职业学校定会大有作为。
总之,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国家层面的重视宣传到学校的内化学习和企业的实践升华,缺一不可。只有在全方位﹑持续不断地教育﹑灌输﹑影响下,才能真正把工匠精神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成功,为制造强国﹑中国制造的打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