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地理学科实施“学案导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6期   作者:杨金波
[导读] “学案导学”法是很多学校近年来实施的一种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摘要:“学案导学”法是很多学校近年来实施的一种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但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案 导学 主动学习 课堂效益
   “学案导学”法是很多学校近年来实施的一种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利用“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法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为开放性现代模式,通过教师的“导”,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口,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但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在取得成绩的背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思考,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注意。
一、把“学案导学”误认为是教学内容习题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编写的学案就是一份练习题。学案发下去后,学生对照课本一、二、三、四按顺序做下去,就相当于把课文内容照抄了一遍,这样的“学案”是起不到构建高效课堂的作用的,更不用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如今,我校学生面临云南省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只给学生习题化的课堂是绝对不行的,要让学生通过“学案导学”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去激发学习兴趣,去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考出更好的成绩。因此,“学案导学”不是教学内容习题化。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在备课、设计“学案”时要对教材有很深层次的理解;
二是教师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
三是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进行“学案”编写。
四是教师在处理重难点知识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就能解决的“小”问题,每个小知识点解决后,新知识即所谓重难点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学案”的使用误认为是为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目前,各个学校对教学常规的督察、管理等都比较严格、规范、细致,我校一些教师则认为,把“学案”当做平时的教案应付检查就可以了。还有一些教师把“学案导学”法看作是教师省力的好方法,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自主探究,可以代替教师的讲解,教师就可以轻松了。于是,他们在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向学生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仅教学进度慢、教学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一知半解,理解不透,不会的知识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我校还有一些教师等待学生把“学案”做完了之后,只对答案,既不“解惑”也不“释疑”。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有悖于实施“学案”的积极意义。殊不知,“学案”并不是为了让教师教学省力的,恰恰相反,在“学案导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比传统教学法花费更大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劳动。因为教师讲的恰恰是学生需要的,教师要想办法如何去突破,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新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去探究,这正是考验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当堂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想,如果教师没有“一桶水”,能给学生“一碗水”吗?这也正体现出“学案”的优势。由此可见,使用“学案导学”不是为了使教师轻松,而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三、把“学案导学”误认为是课外作业
目前,我校一些教师是先讲完课,再让学生把“学案”当做课外作业来完成。但我认为,“学案导学”是集知识、方法和能力于一体的,使用它来进行课堂导学,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导学”中的内容要在课堂上及时完成。因为这样做有两个直接的好处:一方面,既能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使学生学有所用,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直接地反馈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后学生自学、练习打好基础。所以,“学案导学”中的内容应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并且教师要及时给出解答,不应该放在课外时间去完成。
四、把“学案导学”的使用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利用“学案导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都要转变,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重教轻学、包办代替的教学方法,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对一线教师来说,实施“学案导学”就是要少讲、精讲、多练,对那些应该由学生自己解决的内容要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去处理,而重难点内容该讲的要讲清、讲细、讲深、讲透。我校一些教师总认为“学案”中设计安排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结果仍然还是“满堂灌”的老一套。其实,“学案”的最大优势应该在于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想方设法地把学生从被动的观众席推向积极主动的演员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由“讲师”变“导师”。目前,我校还有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放心,该讲的讲,不该讲的还讲,仍是教师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台下静听。这样做,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达不到课改的目的与要求,学生的学习也达不到更好的效果。
五、很多教师对“学案导学”的设计,导不到应有的高度,不善于启发学生思维
目前,我校一些教师设计的“学案”由于不能很好地进行“导学”,不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所以课堂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不会利用学案中现成条件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更不会创设条件去启发学生。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假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活跃课堂。其实,这种仅仅让学生对是非作简单判断的问题,根本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长期下去,学生回答问题就根本不去思考了。
三是启发学生的目的不明确,引导不力。设计的问题不知是想让学生怎么回答。学生思考什么问题,回答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等没有设计好。因此,或启而不发,或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让学生无法回答。
四是温故有余,知新不足。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不能前后联系,发散拓展。结果多数学生的知识只是在上一节课的内容原地踏步,新知识的学习进度非常缓慢。
综上所述,设计出高质量的“学案”不容易,而要使用好“学案”就更难了。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转变观念,尽量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做到恰如其分地利用好“学案导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学案导学”的目的,才能够为学生撑起自主学习的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刘天慧.学案导学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1,000(010):118-119.
        【2】李芳.浅谈“学案导学—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导学案时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