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是一门普通又特殊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了解,重视地理学科,地理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事物,大部分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学习地理,从初中开始就有专门学习地理的学科——地理学。但是,课本的知识有点抽象、死板、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有点难度,无趣,那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们更有效更快乐的学习课本的地理知识呢?本文主要通过讲解实践课的作用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们都喜欢上地理课,自主的去学习地理知识,不断的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水平。
[关键词]:地理学科:实践课:自主学习
引言,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名言被更多的人民认可,国家在教育事业的天平上投放的砝码份量不断的加重,作为父母,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将来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出来有份好的工作,小孩从一出生,父母就为小孩的未来忙前忙后,特别是在小孩的教育上,为了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父母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投到在小孩的教育身上,可是,对于国家的重视、父母的付出与成果不成正比,有时一点效果都没有,甚至有时成反比。如:小孩小小的年纪学习压力不断的往上升,课余活动少得可怜,学生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外,就是面对着一堆堆的作业,作业本一天天在增加,他们每天都被逼着去写作业,渐渐的他们看到课本眼里都是火,对于学习提不起兴趣来,有时出现了厌学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该怎么样去做,怎么样去改善呢?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是:把实践课引入教学中来,实践课引入有什么作用呢?
一、借助实践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地理知识,它对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明显,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掌握地理知识。初中地理课程每一周都会有两到三节课,但是,课本上的知识点有点抽象,初中生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一般般,对很多带有点抽象的知识点掌握上还有很多欠缺,他们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够把实践课引入到课程中来,把课本与实践相结合,用学生们亲身所见所闻的事物来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会使得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带有情感,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们内心深处学习地理的兴趣。
比如,当我们讲到我国的四大高原之一:云贵高原时,我们跟学生们讲解云贵高原的地形地势地貌等的特点,特别重点讲解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条件———形成溶洞,溶洞里面形成了很多景观,比如像钟乳石,石笋,石柱,暗河等等,讲解这些知识点太过于书面化,抽象,学生们很难想象出来溶洞是什么样子,喀斯特地貌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想象不出来,就很难去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对知识点的掌握都是半桶水,学生就没办法深入去学习,无法提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总是觉得课本的知识离他们太远,跟他们生活没有联系,学不学对他们以后也没有关系,慢慢的他们就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当我们根据当地情况给他们讲解时,效果就不一样了,如:我们现在就处于喀斯特地貌上,我们身边就有我们海南最大的溶洞,什么溶洞(学生回答):石花水洞,(教师提问)喀斯特地貌、溶洞离我们远不远,学生回答:不远,教师:这就对了,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们用心去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很多地理知识,(提问):那同学们你们有去过石花水洞?学生回答,没去过,教师:那么你们想去参观一下石花水洞?学生们抢着回答:想、当然想去,教师:好,那我们下个再下个礼拜六去参观一下石化水洞。(我们学校的地理组成员已经提前跟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已经同意),此时,每个学生脸上都带满笑容对溶洞充满好奇,我又补充一句,你们想要去参观石花水洞是可以的,但是你们去之前,你们一定要做什么准备?学生回答:去之前提前做好功课,注意安全,听从老师的安排,遵守纪律等等,等到要去参观的那天时,我看到他们都提前在教室里面做好出发的准备了,等着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发去了,每个学生的手上都各自带了笔和练习本,我翻开他们的笔记本,本里写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我第一次感觉到学生们学习那么主动,不用人去监督,我顿时开心万分,当来到石花水洞时,在导游的带领下,学生们边听边认真的做好笔记,一路上还问这问那的,不懂的问题问到懂,她们不单单问地理知识,还会问到生物,历史等等别科目的知识点,学生们进到洞里看到各式各样的景观后,一下子被洞里的景观惊呆了,原来溶洞那么漂亮,他们看到了我们在课本学到溶洞的景观,如石笋、石柱、钟乳石、暗河等等景观和在导游的讲解下,他们联想到课本的知识才发现原来课本上讲解的景观,原来是那样的,那么简单。老师在课堂上讲了N遍都记不住,都想象不出来溶洞里面的景观,当他们看到实物后在老师和导游的讲解下,他们一下子就能理解掌握课本的知识点,一点就通。
回来后,看到学生们对于听课的状态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当我问到她们去参观石花水洞时,除了学习到老师安排的任务外,你们还学到了什么?学生们都踊跃回答:我们去参观石化水洞以后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教的,如,洞里面经常有蝙蝠出没,蝙蝠很喜欢在洞里面生活、还有洞里面的鱼儿的视力太好,他们还讲解了原因等等,这让我大吃一惊,原来知识不单单是课本上教的那点,通过实践学生们更容易学到很多知识点,更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通过这节实践课让我发现学生们不是基础差,学习不好,而是他们不想去学,他们对于学习不感兴趣,所以他们的基础才差,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课可以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来,让他们去体验,从活动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更能有效。
二、借助实践课了解世界和了解家乡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深蓝色的海洋里有无数的未知生物,广阔的大地上也有无穷的财富,世界是精彩万分的,游览世界各地,去领悟这个精彩的世界。但是这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讲,真正有机会去各个地方游览这个精彩万分的世界有点不太现实,但学生们可以通过课本的学习,通过游览家乡来走进世界、了解世界。
比如:当学生们学习到《气温与降水》这一课时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们生活环境特点来引入,如:教师提问:学生们我们的家乡儋州市这个地方,一年当中哪两个季节降水多,哪两个季节降水少,学生回答: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老师分析总结:对了,同学们,你们答对了,我们家乡儋州市这边降水最多的季节就是在夏秋季节,降水最少的季节就是冬春季节,而,我们国家降水的时间规律跟我们这里也是一样的,所以,我国的降水季节规律也是:夏秋多,冬春少,接着讲述,我国夏秋季节降水多,很多水用不到,都白白的被蒸发到天上,或者是白白的流到海洋里浪费掉了,而到了冬春季节,水又少的可怜,不够用,我们国家该建什么水利工程?学生回答:要建一个能把水多的时候存起来,留给不够的时候用的水利工程,教师总结:对了,所以要建什么水利工程呢?———兴修水库,当水多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存起来,留到水少的时候用,所以解决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兴修水库,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解决我国降水分配不均的方法。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怎么样做来缓解缺水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讲解;我们可以随手关掉水龙头,一水多用(拿洗米洗菜的水来冲卫生间)等等等等,我们要做一个良好的公民。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学生们在实践中接触到事物或者是他们所经历事进行引导学生们,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们感情共鸣,或者用学生身边的环境,如:通过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家乡走进课本,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并不断的去发现理解这个世界,为学生们认识世界打开一扇窗,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认识世界、了解家乡。
三、借助实践课,激发爱乡之情,保护环境
月是故乡的明,家乡是每个同学们最熟悉的地理环境,每个人对家乡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利用实践课开展教学,可以加强学生们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对自己家乡的认识,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家乡,保护好家乡的一草一木:因此在课程当中加入实践课会激发学生们爱乡之情,学会保护好家乡。
比如,当我们学习到《中国的地形》四大高原之一:云贵高原这一节课时,如果我们教师直接讲解云贵高原地形地貌特点,石林、溶洞的景观,学生们会睡着的,但是如果我们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导入,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就不一样了。如:同学们我们八一这一块地方处于喀斯特地貌,八一这里有我们海南最大的溶洞———石花水洞,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你们的家乡吗?学生回答:想,教师:那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家乡,教师进行讲解,喀斯特地貌,溶洞形成的原因,并配上图片展示给同学们观看看喀斯特的地貌和石花水洞的景观,让同学们对家乡充满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想了解更多家乡的地理文化。接下来教师讲解,石花水洞要经过上千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的,如果我们一旦破坏就永远见不到了,所以,同学们,石花水洞是我们家乡的自豪,每当说起石花水洞我们都会感觉到无比的自豪、光荣,为了让石花水洞原貌保存的更为完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目睹它的美貌,我们该怎么样去保护它呢?同学们都抢着回答:我们应该要保护好它,保护好它周边的植被,禁止乱砍滥伐,参观的时候也不能随手乱摸乱碰等等。以家乡的地理知识来讲解,让他们对家乡的地理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为家乡的地理文化感到无比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爱乡之情,保护好家乡的环境。
总而言之,如果将实践课加到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来,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学到很多课外的知识,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好家乡的环境。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家乡的地理环境走进世界,了解世界,让学生们更加努力的去了解家乡,更加努力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卢芙蓉.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王海蓉.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探究“行走乡土”对农村学生学习地理的实效+QJH2017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