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和人文学科的重要支柱,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决定性的作用。将历史学科引入高中课堂之中是出于培养 学生人文素养的考虑,也是出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关键字:高中历;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机结合;应用方法
相比于其他科目来说,历史学科更加重视基础能力的训练和基础知识的积淀,学生成绩的提升较为不明显,学生能力的提高更加难以通过考试的形式和分数的指标体现。同时,历史学科所学内容庞杂而琐碎,学科体系和学科逻辑相对不明显,通盘掌握和全局理解更为困难,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特别是对于急需提升历史学科成绩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一、避免历史人物脸谱化
人之所以被其他人所认识和了解是因为人本身具有一种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基于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态度以及个人经历等各方面的原因说铸就的。所以,在我们日常的为人处世和思维与行为建立的过程中,这是他人对我们分析和判断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是什么性格、性格类型的主要依据。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对很多历史人物的了解都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环境以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上来判断与思考的。但是,人往往具有多面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面,并没有发现他的另一面。这就导致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与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有着较大的差别。对此,笔者将之表述为:历史人物脸谱化。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务必要与学生对历史人物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求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性。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分析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可以先听一听学生对他们的认识。此时,学生会回答说:“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英雄。从体态上来说他身高九尺,而且有着扛鼎之力。从项羽的人格上来分析,他是一个反对压迫,敢于斗争的农民领袖与人民英雄。从项羽的思维上来分析,他是一个刚愎自用,且又优柔寡断的人。”或者,还有学生会说:“刘邦从行为上来分析是一个‘市井无赖’类型的人物,这一内容是从史书上了解到的。如果从思维上来分析,刘邦则是一个懂得用人,善于驭人,懂得自我管理,且机智勇敢的人。”经过学生的分析,教师再结合学生所说的内容对项羽和刘邦两个人展开研究。而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明白项羽这个人物的仁慈、感性、勇敢、多情、正义、自负的多重性格。而且会探索得出刘邦这个历史人物的圆滑、谨慎、狡诈、冷库和他远大的胸怀。
为了更好地凸显出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教师可以通过鸿门宴这样历史故事,以及项羽封王的历史典故对其进行分析,进而可以更深的了解到项羽对待刘邦的情感,以及刘邦回馈给项羽的行为。
二、结合现实事件谈人物
历史是真是存在的是事情,但是也是不可模拟,不可复制的过往。所以,教师在开展历史课程教学的时候需要通过特定的手法来还原历史真相,并且要让学生在真是的历史米啊年懂得深入挖掘历史,探索历史的来龙去脉。随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感知能力和学习过程多加重视。这样,教师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得出学生对不同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应激反映。而且,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还需要秉承着“就事论事”的方式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切不可带着有色眼镜分析历史人物,这样所得的结果是不准确的,且是会误导学生学习方向的行为。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分析康有为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可以从康有为的“功劳和罪过”两方面对其展开研究。首先,教师需要谈论康有为的功劳。是他带领着“戊戌六君子”实施的变法,而且他也是梁启超的老师,是带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发展的一面旗帜。随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讲解他的罪过,让学生了解到,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后来,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以及在辛亥革命结束之后,光绪皇帝被彻底架空,慈禧太后的对国家的控制更加严格,而且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在这一背景下,康有为为了一己私欲,背离的孙中山先生的理想,转而服务于袁世凯,并且支持袁世凯恢复帝制,并且继续实行封建主义制度。最后,在万人唾弃下,康有为选择了逃避,并且远渡重洋,避与瑞士。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育中,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不仅在高中历史教学而且在整个历史教育之中占有着非常突出的比重。因此,基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对高中历史课堂教育的现状特别是高中历史课堂教育的效率进行再分析和重新反思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夏亲.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三要素:激趣、立意与核心素养——以“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1):55-58.
[2]赵晓丽.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C].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