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生态教育有助于全面推动生态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所以当今各学科课程教学工作普遍将其视为基本组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显然不能排除在外。为此,文章就围绕以“生态”为导入,全面激发出学生生态教育的兴趣;将师生互动与合作视为核心,打造理想的生态教育氛围;力求课堂评述的作用最大化,实现生态教育成果的不断提升三个方面,就其渗透路径加以深入论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态教育;渗透路径
引言: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育学生生态意识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任务,生态教育势必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如何完成这一项新任务就成为广大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文章就以此为课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从中加以借鉴。
一、以“生态”为导入,全面激发出学生生态教育的兴趣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具备阶段性和连续性两个基本特征,也就是说每个阶段都要确保彼此之间形成有效衔接,确保课上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要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基础所在。因此,在生态教育的全面渗透过程中,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而以“生态”为导入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以《全球气候变化》教学为例,针对课堂导入工作而言,教师先要将当前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会无意中观察到这些现象,所以会有不同程度上的体会,之后再向学生提出“这些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这一问题,在经过学生思考与交流后,教师要现已肯定的姿态去总结学生的观点,然后再将自己的看法与学生共享,这样不仅将学生的视线集中到一点,同时还唤起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营造出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得到了有效激发,“生态”二字也由此顺利进入到学生视野之中。
二、将师生互动与合作视为核心,打造理想的生态教育氛围
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各阶段划分情况来看,“基本部分”自然是用时最多的阶段,也是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素养培育的主要载体,更是教学成果从无到有的重要阶段。所以在生态教育的渗透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中每一分钟,让“生态”二字始终萦绕于学生脑海,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教育氛围,而通过师生互动与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显然效果最佳。
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为例,针对“新知初步了解”环节而言,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出一个师生互动话题,便于学生能够将生活实际与课上所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既增强学生关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又能体会到生产力发生变化就意味着水资源的总量、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即:“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看到的河流依然清澈吗?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教师要依照学生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学生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对弈,进而能够明确水资源总量、质量受到哪些条件制约,并且与人类生存发展存在哪些紧密关联,为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重点提供良好平台。针对“精确解读新知”环节而言,教师要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能够针对课上教学的难点加以突破。其间,先要向学生明确探究项目,即:“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怎样才能衡量水资源的质量、节约水资源的有效措施是什么?”在这期间,教师要提倡学生自行分组、推荐项目负责人、明确学习任务、独立开展分析与总结活动,而教师要作为某小组的一员参与其中,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提出看法。最后则要鼓励学生说出研究结论和依据,并加以更为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攻破课堂教学难点,确保在互动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生态建设”能够成为学生今后关注的视角。
三、力求课堂评述的作用最大化,实现生态教育成果的不断提升
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结构划分来看,总结与评价自然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明确教学成果的阶段,有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养的定型。所以,在进行生态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总评的作用上很下功夫,力保生态教育成果能够不断得以提升。
以《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学为例,在教学综述阶段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就“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有针对性的加以完善,达到让学生能够明确课上学了什么的目的,还要倡导学生说出怎样从“生态”角度去减缓地表形态的变化,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意识到“生态”维护的重要性。随后教师要针对学生课上学习成果与生态保护的意识作出点评,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到课上学会了什么、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维护生态和谐发展应该怎样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最大程度上唤起学生“生态意识”。最后,教师还要为学生建立一个“观点表达”的平台,鼓励学生针对课堂各个环节加以评价,说出自己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将其视为优化今后生态教育渗透方案的主要视角,进而确保生态教育成果的不断提升。
结论:
综合以上论述观点不难发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切实做好生态教育的渗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必须做到合理划分课堂教学结构,明确各阶段教学任务、目标、手段,由此方可实现。基于此,如何进一步做好上述三项工作无疑成为今后教研工作的侧重方向,为实现生态教育渗透成果最大化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彭俊芳,袁书琪.着眼国家发展战略,理解践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J].地理教育.2018,(6).
[2]张永国.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新课程(中).2015,(5).